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下划线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人生不可以“满”而自足 卞文志                                                      

              ①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陡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徒弟见状,略有所悟,终于无言以对。

              ②师父的所为是在提醒徒弟:石子满了还有沙子,沙子满了还有石灰,石灰满了还有水……怎么可以轻易断定碗中所盛之物“满了”呢?其中的道理告斥我们: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满”而自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凡有进取心的人,其理想和追求都不会有“满了”的时候,月亮再美丽,也有阴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经不住无休止的风化;白玉再光洁,也会有微小的瑕疵……

              ③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保持“空杯心态”“海绵精神”。古语云:“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生在世,虽然苦短,但一步步走下去却十分漫长,因而在人生的征途中要不停地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哲人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一旦认为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前进的车轮就会倒退,进取的思想就会滑坡;停止不前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推而不进的灵魂将会跌入命运的低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永不觉“满”的无穷无尽。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不自满、不自足,达到了学习、修养和工作的进步。

              ④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应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不以“满了”为自足,方会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有了这样的智慧和态度,就能摆脱私欲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取;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登攀。

              ⑤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当下有很多人有了文凭、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就在工作岗位上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满了”,于是书读得少了、工作不认真了、他人的忠告不肯听了。其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资格自满;在工作上不管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能骄傲。如果你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思进取,自以为大脑库存的东西已经“满了”的时候,这时,不妨将自己的心智从自以为是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的思想按一下暂停键,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质,也能虚心采纳各方意见,以利于随时找到应对之策。在你自以为“满了”的时候,如果暂时停下来进行思考,会让你受惠更多,在更敏锐的智慧中做出更好的选择,改“自满”为“不足”,在前进途中展现出自信与气势,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更好的决定。

              ⑥总之,人生决不可以“满”而自足。如果存有认识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的这种心态,产生这样的念头,那么就要暂停一下,一天、一小时、几分钟甚至短到深呼吸那么一下都行。这样的暂停,能让人在“自满”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快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回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自满”为“不足”,在工作和学习中永无止境地向前奋进。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文章第①②段讲述分析《满了吗》的故事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应该删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同,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又何焉    

              ②弗敢也   

              ③公将之   

              克,公问其故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1)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 2.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1)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3)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4)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5)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6)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3)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选文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纪念白求恩

              ①我和白求恩同志见过一面。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话中的“没有一个不”能不能改为肯定句,为什么?
            • 4.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5.

               弯下腰,让别人站在你的肩膀上(节选)

                                          ◆〔美〕米歇尔·奥巴马

                ①我之所以选择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做成为第一夫人后的首次毕业典礼演讲,完全是因为你们感染和感动了我。你们的这种乐观和积极进取不仅代表着这里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也代表了默塞德的品格和历史。这是一个由来自全世界的劳动者和移民建成的城镇:在淘金热中来到这里的拓荒者盖起了留存至今的教堂、公司和学校;从南方逃离至此的非裔美国人修起铁路;墨西哥裔美国人从北方来到这里的农场工作,并成为我们农业生产的支柱;亚裔美国人来到旧金山,并逐渐发展为圣华金山谷社区的一部分。

                ②默塞德的外表也许在过去的岁月中已经改变,但它的价值观始终未变─一代又一代各种族的男人和女人希望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并为此在烈日下长久地辛勤劳作;勤劳的人们相信获得好的教育将是他们通往更光明的未来的阶梯。

                ③我就成长在拥有这种价值观的社区。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每个人都在为这里的孩子们能获得良好教育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致力于改善我们社区的职业并非总是光鲜夺目,却是非常必需的。我希望你们,在走出校门之后,能把在这里继承来的文化传统继续传承下去,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④当你们迈入更大更宽广的世界,开始构建自己的人生时,你们也会遇到困难、产生疑虑:我是否足够聪明?我属不属于这里?我能不辜负每个人对我的期望吗?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条清晰直接的道路可以通向你憧憬的未来。也许有时你还会怀疑这些付出究竟值不值得,也许有时你只想放弃。

                ⑤当这些不可避免的时刻到来时,我希望你们想想今天,看看周围,成千上万的勤劳的、每天为你们祈祷的人们一直帮助你们走到这里。我希望你们想想那些         再想想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却仍为你的成功做出投入的朋友们。最重要的是,想想这世界成百上千的从来没有机会和你们一样上大学的孩子们;被迫在血汗工厂中劳作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你们自己社区的孩子甚至也从未遇到一个人告诉他们,他们足够优秀和聪明,可以实现一切梦想;还有那些失去梦想的孩子。这些孩子极度渴望能找到一些人或事物去依附。他们渴望从你们身上看到希望。

                ⑥所以,当你们想放弃的时候,请想想所有这些人,记住你们都是被赐福的。记住要换来这些幸福,必须回报什么。你们必须回去拉别人一把。你必须弯下腰,让别人站在你的肩膀上看到更光明的未来。

              (本文译自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2009年5月16日在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 6.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北宋名相富弼,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身后骂他。富弼淡然说道:“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之极,当面向他道歉而去。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③要想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这人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就感到非常吃惊,于是高声骂了一顿老子,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而老子却说:“如果昨天你骂我是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因此,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是非、争斗少,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的心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的心像海,能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想着绝望、仇恨的和想着向往、宽容的,其空间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思想、襟怀。

                 ⑤要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没有立即回击,而是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生活中,要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穷得没办法,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一次,这个学生来时恰逢周作人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疑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就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一清二楚。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用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到别人门口骂人,这是多么难的事,可见他的境况确实不好,太值得同情了。”因此,有时候,我们还要化丑为美。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的桥,使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

                                                               (选自《今日文摘》)

            • 7.

              万事皆“蓝瘦”  青春岂能“香菇”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周围都是男孩子,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如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般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 8.

              6、汇阅读之力 书心灵情愫

              刺痛感觉的那一句

              叶天蔚

                一位评论家这样写道:好的诗句就是那些能让你刺痛、沉默,以及知道自己孤独的句子。

                常常有这样的时候:不经意中,偶尔读到一句话,心却会猝然地      ,甚至   ,好像这句话已在自身的意识中驻留了很久却一直没有说出来;也好像是冥冥中已遗忘了很久,又忽然浮现了出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上的这一句,是在中学时读到的。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黄昏,雨下得如泣如诉、如烟如雾、无休无止、无边无际。那天我经过小时候住过的旧居,房已拆,河已填,荒芜的瓦墟边上,一棵孤寂的柳树在雨中绿得无比浓厚。  

              几千年前的某个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却会留下与今人如此相似的一种感觉、一种心境,就像遇见那一刻的另一个自己,一个超越了时间的灵魂。

                “我不认识你,但我要谢谢你。”

              那是一个安宁的午后,看一张报纸,读到“无偿献血”宣传语的这一句。放下报纸,一连几分钟怅然若失。窗外阳光灿烂,有歌声散入云天。

              最好的话、最真的情,都是质朴的、简单的、直接的、坦率的、真心实意的、溢于言表的。

              读到这样的话,写出这样的话,都是一种幸福。

                一种安安静静的幸福,就像窗外的蓝天,蓝得一无所有的幸福。

                读过一首诗,写的是雪,关于在纷纷扬扬的雪中,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浮现又消失的间断的回忆;关于在雪的闪亮的寒意中,想起《大屠杀》的恍惚的思绪。最后的一句是:

                “那一年我三岁,母亲抱着我,院子里有一棵树。”

                “后来我们不住在那里。”“母亲在1982年死去。”

                像轻轻的一声叹息。

                最强烈的感动,如同风暴的中心,不是呼啸倾诉,而是奇异的静默。

                寂静中爆发出来的凄厉声响,和凄厉的声音消失之后的无边寂静,都会震撼人们的心。

                每一个时代,民众的心态都各有特点,他们自然是复杂的,但也有某种简单清晰的体现形式。比如,一句最流行的歌词、最流行的诗句,就是一种心态模糊却深切的烙印。

                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比如北岛的“我不相信”;比如崔健的“一无所有”;比如童安格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比如任贤齐的“心太软”……

                我相信,每个需要自己被后人记住的人,都需要一句话,那样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某一种象征。

                无论凯撒的: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无论斯巴达英雄的:我会死的,假如我还活着。无论瞿秋白走进刑场时说的:此地甚好。无论徐志摩写的: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论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无论弘一法师的临终偈语:悲欣交集。无论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夜,我住在一个陌生的小城中,独自轻轻地吹口琴。夜已深,几乎所有的楼房都已寂静。一曲奏完,也说不清是哪一幢楼的哪一个窗口,轻轻地飘来一阵笛子的乐声,就是我刚才吹奏的那首曲子,就像一种神奇的回声。那一夜,淡淡轻轻的旋律,回荡回响了很久。

                我始终不知道那一个吹笛的人是谁,但他(她)不再陌生。

                那一个,就像那一句。是我们等待了很久的东西。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1)读完全文想一想,“那一句”为什么会刺痛作者的感觉?

              (2)请把“一动”“一痛”“一紧”准确填入第二段的横线上。

              不经意中,偶尔读到一句话,心却会猝然地          ,甚至     

              (3)作者列举一系列流行的歌词和诗句,是想要论证什么?

              (4)本文旁征博引,激情四溢,感人语句,信手拈来,请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处,说说好在哪里。

              (5)有人说最后三段可以不要,你觉得作者把它作为结尾有什么意图?

              (6)积累链接:在“无论                 ”的横线上也仿照前面的句式,写出一个被你记住的一个人的一句话。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 9.

              阅读《戾气少些,志气多些》,回答问题。


              戾气少些,志气多些

              ①最近得到两则信息:一则是老家一大学生寒窗苦读了20年,毕业后工作连连受挫,身心不堪重负选择轻生,幸而被及时发现;一则是一年轻人因感情受挫,遂心生恶念,致对方及家人于死地,也彻底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②两则消息让人扼腕叹息,更让人忧虑的是类似新闻频现于报端、网络。或学业、或就业、或情感,大到人生抉择失误,小到喜欢之物未得,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挫折、不顺会不期而至、不可回避。人生不会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转个弯、画个圈是常有的事。

              ③如何面对挫折,是人生必修课。有的人得高分——坦然面对、吸取教训,增加人生的厚度,为将来提升人生高度打基础;有人不及格——稍有不顺便自怨自艾,乃至萎靡不振,生生把个小挫折熬成了大障碍。有人慨叹,现在的人挫折承受能力直线下滑,挫折后的反应激烈程度却是急速上升。

              ④戾气便由此产生。翻检新闻,随处可见“冲冠一怒”:年轻求职者受骗,当街怒杀中介;因飞机延误而冲进机场,怒拦飞机;更别说迁怒于人、危害公共安全的极端案例……其实生活中的戾气也随处可见:稍有不顺,就恶语相加;小有挫折,就暴力相向。很多人习惯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发泄心里的种种不满和委屈,应有的冷静、耐心却是越来越少,最后往往落得个伤人、害己的结局。

              ⑤戾气上升有多层面的社会因素,教育缺失和价值偏差不可不察。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偏差,无端溺爱中造了一个温室,孩子自小不能有丝毫不爽,心灵和体魄一样不够强壮;学校教育又重智轻情,分高一切都好,人格养成长期被忽视;同时,社会风气影响也不可小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渴望一战成名、一蹴而就,浮躁让年轻人变得脆弱,容不得失败与挫折,一遇到事儿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

              ⑥清代一位名臣曾有言:“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颓然自馁也。”一语道破如何面对挫折。其实,挫折恰恰是成长的契机,迷失心智、颓废不堪只会输给生活;砥砺心志、增长本事才能成为强者。一个知青曾讲到当年的经历:国家推荐知青上大学,以他的成绩应该没有问题,却突遭变故,大学没上成、回城泡汤,在当时绝对算重大挫折。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发愤学习,终于在恢复高考时,考上心仪的大学,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果当时一蹶不振,甚至走上极端,结果只会自己喝下苦酒。

              ⑦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正是在各种际遇中丰富起来的,挫折便是其中一种。一帆风顺是风景,层峦叠嶂更壮观。年轻人血热,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顺境不放任,逆境不放弃,方能走到人生壮美处。


            • 10.

              ①前几天好几条新闻看起来让人很不是滋味,沉重,压抑,甚至心碎。

              ②10月26日中午,北京市朝阳区北苑家园门口,一位年轻姑娘走下台阶来到路口,人行道绿灯亮起,所有车都停下等候,姑娘也趁此时穿过马路。突然,一辆奥迪车从后方高速冲出,没有任何减速迹象,瞬间撞毁了前方多辆车,并压住了这位过路的姑娘。

              ③还有北京通州出租车惨案。北京的哥李师傅按照交通规则停在停车线内等待红灯转绿,此时一辆装满石料的大货车为了避让另一辆忽然压实线并线的小轿车向右急转弯,结果发生侧翻,货车连同成吨的巨石正好压在李师傅的车上,在距家仅10分钟车程的地方,李师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④有网友说:几起车祸有个共性,不守规矩的活着,守规矩的却死了。很多人惊呼,还有没有天理,这让守规则的人情何以堪?法律为什么保护不了守规矩的人?这让我们这些守规矩的人如何有规则自信?

              ⑤不守规矩的活着,守规矩的却死了。——这是一个搅乱人心颠倒是非的错误命题,真正的矛头指向应该是那些违反规则的人,因为自己的不守规则,制造了惨烈的车祸。正确的反思姿态应该是:你们看,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在制造着多少罪恶和悲剧,牵连了多少无辜者。车祸跟“守规矩”没有关系,不是“守规矩”导致了死亡,而是别人的“不守规矩”。

              ⑥不要被那些因果错乱的坏逻辑所误导,不要被“守规则的人死了”这样的坏命题所污染,而去怀疑和动摇自己的规则信仰,变成那种“守规矩会吃亏”歪理的信徒。

              ⑦产生“守规则的人死了”这样的坏议题,不仅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更说明很多人骨子里对规则缺乏坚定信仰,并没有把规则当成一种内心认同的律令,而是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去看待规则。规则对自己有好处,那就遵守;没有好处的时候,那就不遵守。今天有好处,就是一个规则支持者;明天没好处了,就完全抛到脑后。

              ⑧在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下,人会处于摇摆之中,随时被一些小恩小惠所改变,随时被一些新闻中呈现的个案所干扰。看到有新闻说有人扶摔倒的老太太后被冤枉,就立刻惊呼和撒娇“以后谁还敢做好人”,而不会把“做好人”当成一个做人原则。看到有新闻说“守规矩的人被车撞死了”,就感慨说“以后谁还敢守规矩啊”,你看,不守规矩的却活下来了。看到有新闻说某个海难中“听老师话的学生被淹死了”,而不听话的却活了,就反思“以后还要不要听老师话了”。或者是一种“比烂”的心态,我守规则,他却不守,我不是吃很大的亏了。

              ⑨其实,即使从“好处”的角度看,遵守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遵守规则,红灯停,绿灯行——绝大多数时候能让自己更安全,也让别人安全,但不排除在极少数情况下,当有人不守规则时,你遵守规则却遭无妄之灾了——一方面,这只是个案,不能因个案统计而怀疑规则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问题不是因为守规则带来的,恰恰相反。但容易被个案干扰的规则实用主义者,看不到这些方面,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害怕吃亏”心态,对那些“守规则吃亏”的新闻格外敏感。

              ⑩遵守规则,需要一种信仰。所谓信仰,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证明、不需要条件的认同,是不随个案和利益干扰而摇摆的坚信。无论别人讲不讲规则,无论规则会不会有好处,都会选择相信规则的力量。你要做的,是信仰规则;法律要做的,是让违反规则者付出沉重代价。即使有违反规则者偶然逃脱惩罚了,也不能干扰你对规则的坚信。

              (摘自《中国青年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