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某种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和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 2.

              这篇课文生动幽默,风趣动人,不断激起“鼓掌、欢呼、跺脚”。仔细辨析下列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原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原句:如今的海姆佗市市长先生和他的同僚先生们,可是一些信守诺言的好人!(欢呼,鼓掌)假如他们应许了您什么,只管伸手向他们要好了!

              改句:各级政府官员具有诚实守信的美德,承诺定会兑现。

            • 3.
              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 4.

              赏析下面的语句。

              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 5.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 6.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老师的眼睛    ①我永远也忘不了陈老师的那双意见。尽管这双眼睛并不大,也不是“双眼皮“,不相识的人也许会以为这不过是一双挺普通的眼睛罢了。可在我和同学们的心目中,这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眼睛。
                  ②许多人说,影星的眼睛很美。可我总觉得她们的眼睛缺少了点什么。而陈老师眼里有的,正是这个。
                  ③有一次,我病了,很重,在家躺了一个星期。当我重新坐在课堂上时,那双眼睛总不时地看我几眼。我觉得它仿佛在问我:“身体怎么样,能行吗?“还有一次,我摔坏了腿。陈老师知道了,到家里看我。见我为功课苦恼,就柔声劝慰我别担心功课,安心养好伤,落下的功课她给我补……听着这亲切的话语,望着正在帮我削苹果的老师,我抬起模糊的泪眼,望着那双已经。我觉得陈老师的目光里,有一种软乎乎、甜酥酥的东西包住了我的全身。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爱“啊呀!神圣的爱!是师长对学生炽诚的爱!母亲不也正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吗?我第一次将“母亲“--“老师“这两个词联系起来,觉得那么自然、贴切!
                  ④陈老师的眼睛也不总如此。有时竟会那么严厉!有一次测验,她告诉我们最后一道题很难,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前面的。做着做着,我忽然发现有两道应用题在作业上做过。年知怎的,我那不争气的手怎么会放到了作业本上!A可还没等翻开,心就跳得很快,手指也颤得厉害。同时感到有一双严厉的眼睛盯着我,紧紧地盯着我。我一抬头,正与那目光相遇。那目光里充满了责备,B使我的背上像遭了芒刺一般;又像一个正在偷东西的小偷当场被抓住一样惶恐、窘迫、难堪。我的手无力地从作业本上滑落,胆怯地垂下眼睑。我不知自己是怎么交的卷,C只觉得脸上红得厉害,发高烧也未这样难受过。下课了,陈老师问我刚才想什么,我无言辩解,也无法辩解。我偷偷看了陈老师一眼,突然从那目光中看出一种期待,急切的期待。我不敢正视那目光,慌乱地低下头,在那充满期待的目光的注视下,羞愧地,但又是勇敢地承认了错误。陈老师托起我的头,又帮我整好衣领,愉快地说:“这才是个好孩子呢!去把,好好复习功课,祝你下次考好!“我又望了望那双眼睛,那里流露出欣慰与抚爱的笑意。泪水迅速盈满了我的眼眶。含着悔恨与感激交织的泪水,D不知为什么竟会对老师笑了笑,真想对老师说声:“谢谢您!“可不知为什么,又没说出来。
                  ⑤每当我想起这件不光彩的事,就脸上发烧;每当我想起陈老师那双美丽的眼睛,就会浑身充满了力量。
                  ⑥哦,陈老师的眼睛,所以老师的眼睛,是人类最深邃的,最富有洞察力的眼睛!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 ______
              A.陈老师的眼睛            B.“我“的敬佩之情
              C.老师的眼睛              D.陈老师对学生的热爱。
            • 7.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 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然后填空。

              ___→_____→无奈→______

              (2) 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 根据选文,对“我”做简要评价。
            • 8.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 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_____描写,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3) 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5)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6) 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 9.

              文中哪句话将眼前花与心中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作者陶醉于花的芬芳的句子是哪一句?
                                                                                                                                                                                   

            • 10.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申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

              (1) 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2分)
              (2) 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又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2分)
              (3)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4) 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1分)
              (5) 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