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支钢笔

              王亚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愿意见到儿时的朋友。突然接到我的小学同学的电话,说好在酒店的茶座聊一聊。多年不见,我们只有从彼此微笑的眼神中找到一丝当年的踪影。他送给我一个精致的长方形盒子,里面躺着一支漂亮的钢笔

              ②他的礼物把我们的记忆翻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时上小学的孩子开始写字都是用铅笔,三年级,班上有个别孩子开始用钢笔,常常引来周围孩子一片羡慕的目光,只有关系好的小朋友,才有幸能去摸摸那支小钢笔圆圆的笔杆。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能拥有一支钢笔啊!我决定向父母申请买一支钢笔。虽然年幼,可心里知道这是要花超过铅笔很多倍的一笔钱的,但我还是决定向父母申请。我以非常郑重的态度在父亲母亲都在的情况下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结果遭到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断然拒绝。我软磨硬缠,没有结果,就使出最后一招,几天不说一句话,我知道妈妈最担心的就是我不说话。那时候刚刚看过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我没有用片中英雄人物的不屈精神去革命,倒是用到争取钢笔上来了。斗争持续了一个星期,一天晚上,妈妈拍拍我的脑袋,把花了一块钱买到的一支黑色的钢笔交给了我,我高兴极了,我拥有自己的钢笔了!要知道,那时候一个学期的学费才一块五呀!

              ③有了钢笔,我在小朋友中的威信骤然提高了许多。许多小朋友围在我身边,都想摸一摸、端详一下这支笔的样子,我陶醉在幸福之中。不料,不幸发生了,有一次上厕所回到教室,打开文具盒,我心爱的钢笔不见了。我立即大声嚷道:“谁拿了我的钢笔?啊!谁偷了我的钢笔?”我已经近乎于咆哮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一声不吭。我的这支钢笔就这样不翼而飞了。

              ④回到家中,我不敢对母亲讲这件事,那毕竟是节俭持家的母亲省吃俭用买的呀!我开始积攒废旧的牙膏袋,那时候牙膏袋是铅制的,一个可以卖二分钱,还捡些废铜烂铁,废品回收站经常有我小小的身影。我一分一分地攒钱,经过很长时间,我终于用攒下的钱买到了一支自己的钢笔。

              ⑤后来我的同桌才告诉我,那支钢笔是他拿的,他当时只是想仔细看看,没想到我一发现钢笔不见了就急着喊谁偷了钢笔,把他吓坏了,当时怎么也不敢再拿出来。

              ⑥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用过很多的钢笔。我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异国天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去商场,我都会到文具柜前欣赏各种各样的钢笔,不知是不是那支一块钱的钢笔在我心中留下的痕迹。

              ⑦这次见面的这位小学同学正是我的同桌。一支钢笔让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儿童时代。我们相视微笑,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 这篇文章以“钢笔”为线索,下面是围绕这条线索的情节发展过程,请你在每条横线上填入四个字,将文章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同学赠送钢笔→羡慕盼望钢笔→     钢笔→    钢笔→     钢笔→     钢笔→同桌拿看钢笔

              (2) 文中提到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情节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 “他送给我一个精致的长方形盒子,里面躺着一支漂亮的钢笔”,第①段这个划线句在文中具有哪些作用?

                                                                                               

              (4) 当年同桌拿了“我”的钢笔以后为什么不敢承认?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5) 文章结尾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深刻含义?
            • 2.

              奔跑的小狮子

               她常回忆起八岁以前的日子:风吹得轻轻的,花开得漫漫的,天蓝得像大海。妈妈给她梳漂亮的小辪子,发梢上扎蝴蝶结:大红、粉紫、鹅黄。给她穿漂亮的裙,带她去动物,看猴子爬树,给鸟喂食。妈妈给她讲童话故事,讲公主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王子了。她问妈妈,我也是公主吗?妈妈答,是的,你是妈妈的小公主。

               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妈妈一脸严肃地对她说:从现在开始,你是大孩子了,要学着做事。妈妈给她端来一个小脸盆,脸盆里泡着她换下来的衣裳。妈妈说,自已的衣裳以后要自已洗。

               正是大冬天,水冰凉彻骨,她瑟缩着小手,不肯伸到水里。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妈妈也不再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了,而是让她自已胡乱地用皮筋扎成一束,蓬松着。她去学校,别的小朋友都笑她,叫她小刺猬。她回家对妈妈哭,妈妈只淡淡说了一句,慢慢就会梳好了。

               她不再有金色童年。所有的空余都被妈妈逼着做事,洗衣、扫地、做饭,甚至去买菜。第一次去买菜,她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地站在菜市场门口。她看到别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过,那么快乐。她小小的心在那一刻涨满疼痛。她想,我肯定不是妈妈亲生的。

               她回去问妈妈,妈妈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只是埋头挑拣着她买回来的菜说,买黄瓜,要买有刺的,有刺的才新鲜,明白吗?

               几个月的时间,她学会了烧饭、炒菜、洗衣裳;她也学会一分钱一分钱地算账,能辨认出哪些蔬菜不新鲜,她还学会了钉纽扣。

               一天,妈妈对她说,妈妈要出趟远门。妈妈说这话时表情淡淡的。她点了一下头,转身跑开。等她放学回家,果然不见了妈妈。她自已给自已梳漂亮的小辫子,自已做饭给自已吃,日子一如寻常。偶尔,她也会想一想妈妈,只觉得很遥远。

              再后来的一天, 妈妈成了照片上的一个人。大家告诉她,妈妈得病死了。她听了,木木的,并不觉得特别难过。

               半年后,父亲再娶。继母对她不好,几乎不怎么过问她的事。这对她影响不大,基本的生存本领早已学会,她自已把自已打理得很好。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路顽强地长大。

               她是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时流下热泪的。那个时候,她已嫁得好夫婿,在日子里安稳。动物世界中,一头母狮子拼命踢咬一头小狮子,直到它奔跑起来为止。她就在那会儿,想起妈妈。当年妈妈重病在身,不得不硬起心肠对她,原是要让她迅速成为一头奔跑的小狮子,好让她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很好地活下来。

              (1)第1段写她记忆中八岁以前的日子,目的是什么?

              (2)“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一切全变了样”的根本原因。

              (3)“第一次去买菜,她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地站在菜市场门口”中的“攥”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4)没有文章的最后一段,本文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删除最后一段,你觉得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 3.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 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 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        和       两个字概括。 (2) 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第一自然段“镶嵌”一词原意是什么?此处有何表达效果?

                                                                                             

                                                                                              

              (3) 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4) 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5) 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
            • 4.

              父亲的清明节

              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然后,叫我过去磕头。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父亲追,我跑。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

              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现在他不会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了。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风吹火猛,一忽儿,半边天都是红的了。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救之,才未酿成大祸。

              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B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床上,就像一片薄薄的叶子。

              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更多的是静默。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1) 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2) 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第(4)段中的画线句子,试以第一人称口吻,描述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3) 文中A、B两处人物“怒喝‘头点地!’”的原因。

              A处                                             B处                       

              (4) 文章描写笔法细腻而有生活气息,请分析下列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2)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 5.

                

                                           

                 ①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会织花样繁多的毛衣,会给我们做漂亮的鞋子,会把简单的饭菜做得花样迭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

                 ②在乡下,包粽子绝对是女人必备的一门手艺,每年总少不了要展示几回。乡下的民俗里,不单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平常人家砌新房或婚嫁喜事,也要包了粽子来庆贺。所以,会不会包粽子,对寻常过日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③但是母亲,就是不会。

                 ④父亲会。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会笑成一朵花。她会搬了小板凳,坐在一边,很笨拙地坐在父亲后面学,却怎么也包不成功。最后是父亲失去了耐心,说,太笨。母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笑得很幸福、很甜蜜。

                 ⑤很快,一只一只的粽子,就立在小方桌上了,小斗笠似的,煞是好看。父亲骄傲得像个功臣,把母亲支使得团团转。“去,给我泡杯茶来,要放多多的茶叶。”母亲便颠颠地跑去泡了茶来。“去,把我的水烟台拿过来,我要抽泡烟。”母亲便把水烟台给端过来。“去,烧水煮粽子。”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这时的母亲出奇地温柔,她甚至会欢快地小声哼着歌。

                 ⑥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便成了习惯了,在我家里,包粽子理所当然是父亲的活,母亲只管打下手。

                 ⑦等到我成家有了孩子,母亲过来帮我带孩子。一日,孩子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吃粽子,很新奇,也要。母亲立马就从市场上买了箬叶回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啊,一只只漂亮的粽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讶地问母亲,什么时候学会的?母亲神秘地笑,再追问,她方才不紧不慢地回答,本来就会啊。

                 ⑧想想也是,那么灵巧的母亲,怎么就学不会包粽子呢!母亲原是故意不会的啊。

                 ⑨母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爸。

                 ⑩我点头。

                 ⑪改天遇到父亲,与父亲东拉西扯,话题不知怎的扯到粽子上来。父亲突然笑着说,其实,你妈是会包粽子的,她做姑娘时,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呢。

                 ⑫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呀。

                 ⑬父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妈。

                 ⑭我答应:好。眼睛,却忍不住湿润了。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在母亲,是被疼爱着的快乐。在父亲,是付出的快乐。

              ⑮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

              (1) 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 文章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富有表现力,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的分析。 (4) 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晏殊《破阵子》中有关邻女美好笑容的两句诗。
            • 6.

              人性的脊梁

                  1993年,苏丹全国爆发饥荒,饿殍(piǎo)遍野,惨不忍睹。     

              有一个叫凯文·卡特的西方摄影记者,在苏丹游历。 

              一个极其偶然的时候,在一片荒郊野外,他看见一只兀鹰站在一堵墙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骨瘦柴的女孩。就在兀鹰扑向女孩的一刹那,艺术的灵感在他心头一闪,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按下快门,拍下一张极为传神的特写照片。     

              很快这张照片被西方国家的众多媒体广为刊载传播,它以不同寻常的艺术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大饥荒给苏丹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绝望。 

                 这幅摄影作品获得了1993年度摄影方面的的众多国际大奖,凯文·卡特也因此在摄影界声名鹊起。 

                  但时隔不久,便传来了年仅33岁的凯文·卡特在自己寓所中自杀身亡的消息。人们深感震惊和费解:一位有着如此美好前途的摄影记者怎么会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后来人们从他的遗书得知,他是死于良心的谴责。 

                  原来,凯文·卡特认为他的荣誉是用作品中小女孩的生命换来的,他本该救助那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孩,但他只顾捕捉摄影的最佳时机,却使那可怜的小女孩成为兀鹰的口中食。虽然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和荣誉,但却无法摆脱良心的谴责和煎熬。因此,他选择了自杀。 

                  得知事情的真相,人们为凯文·卡特的自杀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也对他这种将良心置于荣誉和生命之上,勇于自我批判、勇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大为赞誉。     

                    良心是人性的脊梁,如果不能在灵魂的坝坎上修筑和条柔性的道德防线,人很容易在私欲的驱使下迷失自我,在功利的诱惑下丧尽天良。 

                  良心,唯有良心,才能撑起人性的大厦,才能使这世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 7.

              纸船(泰戈尔)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在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 8.

              香蕉里的爱与恨

              (新加坡)尤 今

              ①作家蔡珠儿在散文《香蕉之死》中说了一则触动人心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希腊朋友瓦西勒斯告诉她的。以前在希腊,香蕉是异国风味的昂贵水果,只有克里特岛产一点,大部分从非洲运来,等辗转运抵小城,蕉皮乌黑瘀伤,价格却毫不疲软。父亲发薪水,买了香蕉回来,很快被分光,他和妹妹追着抢最后一根,不惜大打出手,他扯着妹妹头发喊“小偷”,妹妹狠狠踢他,大叫“强盗”。父亲勃然大怒,赏了小偷和强盗各一巴掌,把那条香蕉狠狠踩烂。

              ②我被蔡珠儿生蹦活跳的文字逗笑,泪光却悄然闪出。我想起好友阿舒。

              ③阿舒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一家七口,苦苦地在贫穷的泥沼里挣扎。父亲是建筑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租了一个房间,却常交不出房租。房东的目光像秤砣,把阿舒一家人的心压得沉甸甸的。

              ④六岁的阿舒常挨饿,瘦得像柳条。妈妈说,太饿就去喝水,胃囊灌饱水,便不会疼痛。那天,当饥饿的感觉再度化成刀子一寸一寸地凌迟着胃囊时,她溜进厨房。厨房里氤氲着甜香气息,仰头上望,壁橱把手上,高挂着一串黄到巅峰状态的香蕉,非常饱满、非常诱惑。她贪婪地看着,连眸子也泌出唾液。房东迈进来,冷冷瞅她一眼,剥开蕉皮,一口一口吃起来。少不更事的阿舒,呆呆地站着、傻傻地看着。饿坏了的她,奢望善意的施舍。房东慢条斯理地吃完,将不谙世事的香蕉皮朝她抛去,空荡荡的香蕉皮,带着残存的香气,落在她赤裸裸的脚背上,柔软冰凉。房东俯首看她,荡在眸子里的笑意,轻蔑又刻薄:“叫你妈还房租。房租还了,我便( )你一根香蕉。”又刻意摘下一根香蕉,从窗口丢出去,恶狠狠地说:“如果再过几天房租依然不还,你们一家便像这条香蕉一样,滚出屋子,到街头去睡。”

              ⑤这件备受侮辱的事,成了她日后拼死奋斗的动力。

              ⑥当上会计师的她,忆述往事还饱含泪水:“房东把房间连同舒适和隐私租出去,图的不就是房租吗?我们常拖欠房租,也影响了她的生计。她的白眼和冷脸,是我们咎由自取。但她在厨房里恣意而冷酷地践踏无辜小孩的自尊,却是精神的虐待。”

              ⑦如今,阿舒在后园里栽种了好几株香蕉树。她大串小串地捎着、提着,送给张三李四、甲乙丙丁。香蕉柔润香甜,大家交口赞誉,她笑嘻嘻地说:“分享就是福!”

              ⑧阿舒认为穷困的“克星”是教育,常资助贫家子弟升读大学。

              ⑨飞出窗外的香蕉,并没在磕磕碰碰的艰苦岁月里转化为伤人的暗箭或捅人的匕首;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生活的历练,它化成一颗温柔的爱心。

              ⑩愚者与智者的分野,就在于此。

              (有删改)

            • 9.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 10.

              新德里的棕色阳光

              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我允许自己睡第一个懒觉的时候,是在终于拿到了微电子的博士学位之后。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可是给远在祖国的妈妈和导师打了电话报喜之后,我却开始思虑起一个问题。
                 可以说,一毕业,我就被那家大型公司相中了,优厚的待遇使我一向渴望回国的心动摇了。原来信誓旦旦说一学成就回国的话突然之间变得那么遥远,不再清晰。最后,我给了自己一 个很好的理由:我学的专业必须在国外才有发展。我在电话里对妈妈说:暂缓回国。

              在公司,我干的如鱼得水,我沉浸在自己的骄傲里不可一世。

                 10月的时候,我被公司派到得克萨斯州出任技术指导。闲暇之余,我喜欢到附近的华人广场去转一转,看见同胞总令我觉得温暖,我也不是不想家的。
                 遇到小雷尼的时候是在冬天。雷尼一家就住在广场附近,我知道他是印度来的,今年7岁。那一天特别冷,我急匆匆走过广场的时候,看到雷尼站在那里,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高兴。
                 我停下来:“小家伙,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
                “我要回新德里啦!”好像他的幸福要让全世界知道一样。
                 我看着他笑,他继续说:“爸爸的工作完成了,我们就要回去了,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我说:“这儿不好吗?”
                 他用纯净的眼睛看着我:"这里很好,可是这里的阳光没有新德里的阳光好,你知道吗,新德里的阳光可以把皮肤晒成棕色,爸爸说,棕色的皮肤是最漂亮的皮肤。"
                 我看着他,很久说不出话……
                “姐姐,你怎么了?”我一怔,对他笑了笑,站起身来,我拉着他的棕色小手,眼前的世界 忽然模糊了。是的,新德里的阳光可以把皮肤晒成漂亮的棕色。可是谁能说北京的阳光不是世界上最好的阳光,黄色的皮肤不是世界上最好看得皮肤呢?
                 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在机场送走了雷尼一家。接着我坐上了回国的班机。感谢那个7岁的小家伙,是他教会我热爱自己的祖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