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塘河晚秋(西羽)    ①过去了两年的时光,我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塘河。时值深秋,她昔日卓越的风姿呈现一片冷寂,可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咀嚼。
                  ②塘河的秋、冬两季一般是干涸的。而今年,许是雨水太大了,河里竟有清凉的河水流淌。细细的碎石、沙土在河底映着深秋殷红的阳光,闪烁着不同色彩的、晶莹圆润的麟波; 偶有小小的鱼儿顽皮地穿越那层层波纹,一有响动,便像梭一样攸然而逝,钻进水草深处;也有的鱼儿,将小小的身子紧贴在河底的沙床上,一动也不动,如果你不细细分辩,肯定不会发现那与沙、与水几乎同色的精灵般的鱼儿。
                  ③放眼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巍巍太行像一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边的土地,它巍然耸立,展示着宏宕而雄壮的大山的情怀。与它连在一起的,是塘河两岸那沉默的防风林。如果是夏季,它便招展着郁郁葱葱的风姿,像两条绿色的绸带,随着塘河的延展,舞动着美丽的、充满生机的色彩。而现在,晚秋的风凋落了那一袭绿色的纱衣,那光秃秃的枝条在冷瑟中舞动动,伴着脚下的黄沙,像一个失宠的贵妃,一下子枯了风华、瘦了容颜,只把那一份凄凉展示给世人……
                  ④我怔怔地想着,一不小心,便陷入了水边那松软的、充满水渍的泥沙里。看看已沾满泥水的鞋子和湿淋淋的半截裤管,我哭笑不得,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忽然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的情景,索性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跳到水里摸鱼吧。塘河的性情我是知道的,虽然深秋的凄冷已侵袭了这片土地,可塘河的水却是温热的,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像一个历经桑辛的孩子,终于又感到了母亲的呵护……呵,塘河,是你孕育我长大的呵!
                  ⑤秋天的黄昏来得特别快,而黄昏赋予塘河的风景也是无限美丽的。夕阳的余斜照在水面上,映出红、黄、绿几种不同的颜色,真可谓“半江瑟瑟、半江红”。而河畔那两条林带,也像是经过画家着墨似的,涂抹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在傍晚的霞光中,塘河像一条镶着金边的彩带,带着秋的成熟、溶着人们的希望流向远方……
                   ⑥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村里,已是万家灯火斓珊,想到妈妈定已经做好了饭菜在等我归来,便加快了脚步……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塘河晚秋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③段开头“放眼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中“波动的线”具体是指 ______ 和 ______
              的轮廓线。
              (4)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进行简答。
              ①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作者为何有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
              ②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笼上”一词换成“罩上”好不好?请说出理由)
              (5)结合全文,说说塘河晚秋有哪些景象让作者品出了“独特的韵味”?
            •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下列各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阿长来问《山海经》,而“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落  叶
              贾平凹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 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
              下,看得见那叶背面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碜起来,变得
              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
              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
              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
              台,与屋檐齐平了!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是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
              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 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
              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间长成材了。
              (选自《人生与伴侣》)
              (1)伴随着法桐叶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用两个词语填空。
              春夏:喜爱 →   深秋: ______   →  来年春天: 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3)本文标题为“落叶”,为什么开头却浓墨重彩写绿叶?
              (4)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作者虽写的是法桐,实际上也是对人生的认识。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4.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 ,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但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 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1)第①段中加点的“无常”是什么意思?本段中最能体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划线的三个句子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中第三节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 5.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⑪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合文段的⑥-⑨小节,概括作者所找到的童年的踪迹。
              (2)“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 这句话进行赏析。
              (3)者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究竟少了什么?结合第⑧节说说你的理解。
              (4)⑪节中“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 6.
              阅读下列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②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③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④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⑤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①段文字的内容。
              (2)下面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肥胖的黄蜂(停)在菜花上。
              (3)第①段除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4)第②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文章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多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写雪地捕鸟用了“扫”“支”“撒”“系”等一动词,有何效果?
            • 7.
               守候一株水仙    
              朱钟洋
                  那年春天,我把母亲从乡下接进城来同住。一进门,母亲便看到了窗台上的花,满心欢喜。窗台上,葱兰、芦荟、吊兰、茉莉……在暖暖的春风里,长得郁郁葱葱,娇艳欲滴的叶子沐浴在阳光里。
                  忽然,母亲看着窗台一角的花说:“这盆花都蔫了,真可惜。”母亲久居乡下,不识得那盆花。那是年前妻在县城一家花店,特意买的水仙,就因它能赶在过年前开花,能给我们的新年增添一抹淡香,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富贵和灿烂。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了,水仙花期早过,它的枝叶散了,耷拉着,渐渐腐朽、干枯。水仙已经走过了生命里最美的时光,赖以生存的根须已被掏空了养分。
                  我安慰母亲说:“这是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就变成这样了。因为我们这里的气候土壤不适合水仙生长,它以后再也不会开花了。您看到的那些开花的水仙都是从外地买过来的。”说完,我用手轻轻一提,水仙便从沙土里提出来了,一粒粒细沙稀稀落落地粘在水仙的根须上。
                  我刚要把水仙扔掉,母亲慌忙制止我:“好歹也是生命,怎能随手扔掉呢?”母亲抢过水仙,像宝贝似的把它种在一个闲置的大花盆里,还用黑泥把它的根须盖好,压实。
                  看着母亲执著的样子,我没有再说什么,只能任由母亲去折腾。
                  母亲把水仙摆在窗台最靠近阳光的地方,日复一日地浇水、施肥、松土、除草。可尽管母亲费尽心思,它还是渐渐蔫下去,直到落尽最后一片叶子。
              我以为,只要水仙落尽了叶子,母亲便会不再搭理它,可母亲仍旧日复一日地呵护它。在母亲心里,只要水仙一息尚存,就还有希望。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接近了尾声,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水仙又冒出绿芽了。”
                  我点点头,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笑了。我知道,即便水仙长出了绿叶,也是一株野草,不会再开花了。
                  果然,一切如我所料,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水仙只管冬日里长出茂密的叶子,然后春日里悄然落尽。尽管水仙从未放弃过生命,但它丝毫也没有开花的迹象。
                  又是一年春草绿,当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的时候,母亲惊喜地告诉我:“水仙开花了!”我走近窗台,凝望着那株水仙,我惊呆了--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
                   在我们这里种植的水仙不是不能开花吗?这株水仙是怎么开花的?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连呼吸都屏住了。我的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地看着水仙花,生怕转眼之间这位落入凡间的仙女就要离我而去。
              一株被带离故土的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在快成一株干草的时候,被一位疼爱它的人拾起,小心浇灌,倍加怜惜。想不到,身处他乡的水仙,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
                  守候一株水仙,它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守候一株水仙,就是守候一个顽强的生命,就是守候一颗执著开花的心。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在守候?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能像一株水仙?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坦然;少一些嫉恨,多一些珍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感动;珍惜生命里所有的好,让生命极致绽放,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9期)
              (1)选文作者将三个对象交织着写构建了全篇。请感知全文,从所给词语中选用最合适的三个填空。
              放弃 惊叹 折腾 随便 呵护 不懈
              母 亲:执著守候--(① ______ )生命
              水 仙:(② ______ )生长--绽放生命
              “我”:难信事实--(③ ______ )生命
              (2)选文运用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请问全文作了哪些对比(至少列出两条)?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
              (4)选文最后由物及人,谈到了怎样对待生命和人生。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是哪个观点?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
              白马湖之冬(节选)
              夏丐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 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③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要是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进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日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④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惟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
              (2)选文第②段中再现了风的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3)白马湖的冬天为什么多风?(用文中句子回答)
              (4)请谈谈对第二段中画线的“诗趣”一词的理解。
              (5)文章以“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结尾,有什么作用?
            • 9.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第一段的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
              (2)第一段除了比喻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合例句进行赏析。
              例句 ______
              赏析 ______ 。
            • 10.
              课外现代文阅读
              青瓦情思
              段锡民
                  ①朦朦胧胧的细雨,如轻纱,如薄雾,柔柔地曼笼着沧桑百年的老瓦房,编织了一幅天然的意境幽远的水彩画;瓦垄里雨丝汇成的水滴,晶莹地滚落,“滴滴答答”地滴在阶下,仿佛多情少女弹奏的琵琶心曲……
                  ②如果,你从废墟里挖出了一枚远古的瓦片,请你捧起它来读吧。你会读到我们远祖凝聚在这小小瓦片里的心血,你的眼前会掠过一个伟大民族的耀眼的智慧之光。
                  ③当我远古的祖先从山洞、地穴里走出的时候,当他们聪明的大脑已不再满足茅草、石片、黄泥做屋顶遮风挡雨的时候,当他们迷茫的目光被熊熊的火光点亮的时候,当第一片青瓦铺上屋顶的时候,他们也许不知道,我们这个种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文明,一步步走向智慧,一步步走向辉煌。
                  ④假如有一只神鹰,从遥远的大周王朝一直飞来,那么它从天空俯瞰大地,无论是繁华的皇城都市还是热闹的集镇码头,无论是杏花烟雨的春时江南还是霜染红叶的秋日北国,看到的定然是大片大片的青瓦屋顶。
                  ⑤青瓦,是难得的雅俗共赏、贵贱咸宜的建筑材料。这小小的瓦片,似乎有神奇的魔法:宫廷等繁华场所铺上了青瓦,就会显得庄严大气;而庄稼院等普通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十分得体。同样,寺庙等宗教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异常肃穆;园林等休闲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特别精致;商贾人家等富庶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格外豪华;书院等文化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相当典雅;甚至连剧院酒肆勾栏等娱乐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分外华丽。
                  ⑥更难得的是,青瓦有一颗平常心,无论铺设在何处,都一样忠于职守,为人们遮风避雨、送暖挡寒。铺在宫殿上,它不因人的权势而骄奢;铺在庙宇间,它不因神灵的高贵而自诩;铺在商铺屋顶,它不会因主人生意盛衰而变节;铺在庄户人家檐上,它不会因家园贫寒而负心。青瓦,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是真正的名流、大师,是名副其实的伟人、大腕:他们都因和百姓心心相通而受到景仰,他们都因平常心和谦逊而赢得尊重。
                  ⑦我对青瓦存有特殊情感,我曾亲手烧过半年的青瓦。细腻的黄土加上细细的沙子做青瓦的原料,然后用木制的模具做成瓦坯,在大太阳下晒上两天,再慢慢阴干,就可以入窑了。在窑里码好瓦坯后,用土封好窑顶,就开始点火。窑门上方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孔,是专门“看火候”的,什么时候停火,全凭师傅的经验。停火过早,瓦烧得“生”,就不结实;停火晚,瓦会烧得变形。“住火”以后封好窑门,就开始“上水”。窑顶已事先用土围成了一个圆盘,挑来井水,倒进圆盘,让水慢慢渗入窑里。这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水渗得太慢,瓦同样不会结实;渗得太快,高温的瓦窑有可能发生爆裂。这道工序完成,就可以等着“出窑”了。
                  ⑧烧瓦是个辛苦活,可这里也有乐趣。当墨蓝色的还有些烫手的瓦片从窑中搬出,两片瓦轻轻撞击,发出铿锵的声音,证明是质量不错的青瓦时,会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况且寒冷的冬天可以坐在温暖的窑门边闲侃;夏夜可以躺在凉爽的工棚里听蝈蝈们弹琴;秋日可以趁着忙碌间隙,从旁边的农田里挖来地瓜,掰来成穗的玉米,埋在滚烫的窑顶土里,不一会,就烤熟了,那滋味不知比街头小摊上烤的强多少倍。
                  ⑨烧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用无声无形的言语,形象地描绘了青瓦从一堆泥土锻炼成有用之材的过程;它教给我们只有经过水和火的考验才能坚韧的道理;它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宠辱不惊、质朴做人……青瓦,是我的老师。
                  ⑩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
              (1)文章题为“青瓦情思”,但第一段却从细雨写起,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文中说:“捧起它来读”,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
              (3)文章⑦、⑧两段写“我”烧瓦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文章第10段“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5)下面句中短语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______
              假如有一只神鹰,从遥远的大周王朝一直飞来,那么它从天空俯瞰大地,无论是繁华的皇城都市还是热闹的A 集镇码头,无论是杏花烟雨的B 春时江南还是霜染红叶的C 秋日北国,看到的定然是大片大片的D 青瓦屋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