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填空。
              (1)《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章回体                   小说,作者           ,字              ,我国                          家。
              (2)《范进中举》采用            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            截然不同的境遇,生动地刻画出范进的丑态和周围各色人等             的嘴脸,不仅揭露了                对读书人的毒害,更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                
            • 2.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

              (2)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

              (3)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 3.

              目  送

              文/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⑵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⑶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⑷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⑸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⑺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⑼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⑽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⑾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⑿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⒀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⒁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⒂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忽(   )   人(   )

              (2) 线索是指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本文的线索是      。 (3) 作者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4)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你结合文章第⑼段和第⒂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5)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这个句子应该还原到第( )段和第                       (    )段之间。 (6) 文中的母亲用饱含深情的目光目送亲人的离去,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顿生伤感和惆怅。你在生活中也有这种目送他人离开的经历吗?试着把这个场景描写出来。 (7) 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不要等到亲人离去才追悔莫及。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有一句名言告诉我们久别渴望重逢的温馨和愉悦,请写出来。
            • 4.

              ①2007年的时候,我自合肥一所大专院校毕业,自感前途渺茫,无处可寻落脚之处,只得暂在合肥租住了一处房子,打算找份像样的职业“衣锦还乡”。 我的求职路漫漫,投出去的简历总厚度差不多要超过了我的身高,都如泥牛入海。

              ②正在我愁苦之际,好在有房东老太安慰我,每天很晚都给我留着门,有几次因为喝酒回来晚了,她还会特意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总之,房东老太带给我的温馨如春阳扑面,让我在窘迫的日子里心里仍装着信念的小火炉不熄。

              ③然而,哪里架得住长时间的求职无果呀,生活的困乏压的我喘不过起来,眼看着生活费都成问题了,我已经连续欠了房东老太近半年的房租,而原先说好是每月一结的。

              ④此时,我最怕过的日子是30日或31日,每每月末,我都感到自己脸上比火烧还难受,堂堂七尺男儿,却挣不来房租钱,谈何成家立业。

              ⑤中秋节快到的时候,我终于在一家印刷厂找到了外包装策划的工作,老板是个精明的外地人,给我开价月工资4000,我当即被不菲的薪酬击倒。哪知道,干了一个月,老板才告诉我,薪酬是一个季度结一次。我苦熬慢等,终于到了一个季度,却传来了这家印刷厂倒闭,老板携款潜逃的消息。

              ⑥那一夜,我失魂落魄地回到了住处,身心俱疲的我如一滩烂泥,再也没有脸去房东老太那里取热水,只得和衣倒头而睡,第二天十一点还没起床。直到房东老太急促的敲门声把我喊醒,她的手里拎着一只还在冒着热气的暖水瓶。

              ⑦看到我无精打采的样子,她就开导我说,孩子,我知道你一定遇到了什么难处,你距家千里,有心事不妨对我说说,我可以充当你的父母,替你排解忧愁。我眼泪簌簌地流下来,打在了被单上。房东老太恐我磨不开面子,只得给我讲了一个她曾经下放在河南农村时候的故事:“当初我下放在河南偏远农村那会儿,一个姑娘家,嫁不得人,回不得家,晒得黑瘦黑瘦,眼看着没有活路。有一天,我实在想不开,就找了条绳子,打算结束自己的性命,幸好被一位农村老大妈发现。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她指着窗外的一株向日葵对我说:‘你看孩子,向日葵很少只有一个头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它们就是为了多分出几个头,多长出几双眼睛来,好好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和阳光普照的生活。向日葵都活得这么带劲,何况是我们人呢。’那天,我不再哭了,农村老大妈的话仿佛给我阴霾的生活劈开了一条明丽的路,我坚持朝前走。后来,我也返回了老家,嫁了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⑧房东老太说,年轻人,当初河南老大妈送我的那棵向日葵我已经养了56年,今天,我打算分一些种子交给你来养。我相信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你只要想想那棵对生活如此充满新鲜感的向日葵,就一定有办法走出一条崭新的路来。

              ⑨那年的下半年,我通过应聘成功在一家电视台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三年后,我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新房子装修好的那天,我在客厅里让人给我画了一整面墙的向日葵,然后拍下照片,邮寄给了合肥那位房东老太。房东老太很快给我回信了,信只有8个字:养心如葵,心堤不溃。

              (1) 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小火炉”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 你认为文中的房东老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这篇小说不同版本的标题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向日葵分出许多头”,一个是“向日葵的傲然”,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 5.

              桃叶青青

              覃旭

                 ①黄老师发令以后便离开了,全班同学涌出校门,冲向桃花村。

                 ②桃花村离学校约2.5公里,有乡级公路相通,村头有一大片桃林。春萌是个身材瘦弱的女孩子,同学们个个都比她跑得快,一下子就把她甩在最后。春萌拼命跑,还是被大家越甩越远。公路弯弯曲曲,路边长满高树。没过多久,春萌连同学的背影都看不到了。她感觉再跑就要断气了,于是停下来慢慢走了一段路。

                 ③出了一身汗,又没有水喝,她口渴得很。她没有运动鞋,脚上的塑料凉鞋断了扣,不能穿着跑,她就把鞋子藏在草丛里,做好记号,然后赤着脚继续慢慢跑。

                 ④很快,有同学返回了,一路嬉戏打闹,手拿着青青的桃叶。春萌觉得难堪,故意不看他们,低头吃力地往前跑。

                 ⑤一个个同学迎面擦肩而过,春萌渐渐适应了。她抬起头,调整呼吸和步伐,按最能忍的节奏跑。终于,春萌离桃林越来越近了。她惊讶地看到,黄老师竟然站在那里。她感到很惭愧,使出吃奶的力气跌跌撞撞地冲刺。她冲到黄老师跟前,刚想对黄老师说抱歉,不料黄老师却庄重地向她鞠了一躬,激动地说:谢谢!然后跨上单车,从一条弯曲的小路离开了。

                 ⑥春萌愕然,但她没有多想,摘了一片最青的桃叶,从原路往回跑,途中没有忘记拿自己的凉鞋。

                 ⑦不久,有个好消息传来:学校获得一个保送名额,可以保送一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上师范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农民子弟,上了师范学校,就等于跳出“农门”,有了铁饭碗。这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大好事啊!

                 ⑧学校让黄老师推荐几个人选,她只推荐了春萌。

                 ⑨大家都觉得很意外。论成绩,春萌虽然不差,但并不是最拔尖的;论德育,没听说她做过什么好人好事。凭什么只推荐她?成绩一直排在前三名的同学最不服气,回家告诉了父母。

                 ⑩他们的家长直接找到校长,校长把家长们带到了黄老师面前。面对愤愤不平的家长,黄老师平静地说:“我要开一个班会,不到10分钟,请你们列席。”

                 ⑪在班会上,黄老师问全班学生:“上次长跑,跑到桃花村的同学请举手。”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黄老师的目光从学生的脸上一一扫过,接着又严肃地说:“请大家听清楚了,我说的是上次跑到桃花村的同学请举手!”

                 ⑫有一半多的学生听出老师声音里的异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陆续迟疑地把手放下。有一小半的学生仍举着手。黄老师又说:“最后重复一遍,我说的是——坚持跑到终点桃花村的同学,请举手。”这一回,除了春萌那纤细的手,所有的手都放下了。

                 ⑬黄老师有些激动地说:“这就是我只推荐春萌的原因。同学们,谁还有意见?”

                 ⑭现场鸦雀无声,学生家长还想说话,被自己的孩子红着脸阻止了。

                 ⑮原来,在学校到桃花村的中途,有一片密密的松树林,松树林后面有几棵桃树。同学们的桃叶都是从那里摘的。黄老师是骑单车抄小道去桃林等待他们的。春萌想起来了,那天是有返回的同学给她递桃叶来着,还好她没有接受。

                 ⑯最后,春萌还有一事不解,私下里问黄老师:“黄老师,那天你为什么要鞠躬谢我?”黄老师说:“因为你没让我白等。”

              (《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2期,有改动)

              (1) 选文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上下文,分析选文第⑥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愕然”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叙述方式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⑮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文中的春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说说她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选段主要写了父亲都做了哪些准备?

                                                                                              

                                                                                             

              (2)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

                                                                                              

                                                                                             

              (4) “台阶”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7.

              整整的三年,他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接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201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做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部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教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萁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 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 ,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选文略有改动)

              (1) 祥子为什么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

              答:                                                                      

                                                                                    

                                                                                    

              (2)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整整的三年,他足了一百块钱!(对加着重号词语进行赏析。)

              答: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加下划线词语表现了祥子怎样的心理?)

              答:                                                                      

                                                                                    


              (3) 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4) 结合全书内容,说说祥子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

              答:                                                                      

            • 8.

              边城(节选)(甲)

              沈从文

              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时, 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③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④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⑤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相熟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结婚不成,这屯戍兵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屯戍兵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依旧守在父亲身边。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五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⑥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⑦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牵缆索。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称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茶峒附近村子里人不仅认识弄渡船的祖孙二人,也对于这只狗充满好感。

              回到“婴儿状态” (乙)

                            ——读沈从文

                  曹文轩

                 近来读沈从文的文论,觉得他的一句话,为我们说出一句可概括他之小说艺术的最恰当的术语来:“我到北京城将近六十年,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情绪却始终若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中。”这“婴儿状态”四字逼真而传神,真是不错。

                 婴儿状态是人的原生状态。它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染。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定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的清明,充满温馨。沈从文写道,这是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副好脾气,好心肠,很少横眉怒对,剑拔弩张,绝无“一个个像乌眼鸡 ,恨不得你啄了我,我啄了你”的紧张与恐怖。

                 沈从文曾写过一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的文章。文中说道:“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他所写的故事,也多数是水边的故事。他说:“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柔性。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

                 对这种情感的认定,自然会使沈从文放弃“热情的自炫”,而对一切采取“安详的注意”。他用了一种不焦躁、不张狂、不亢奋的目光去看那个世界——世界不再那么糟糕那么坏了。自然界如此幽静迷人,人世间也非充斥着恶声恶气,人们互助着,各自尽着一份人的情义。表现在语言上,沈从文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说了“婴儿状态”与“柔情”的话题,一个疑问也便出现了:沈从文一生坎坷,常在贫困流浪之窘境中,且又不时被小人戏弄与中伤,……这世界呈现于他的分明是暴虐,是凶残,是种种令人所不齿的勾当,而他却何以总是处在婴儿状态之中,又何以将世界看得如此柔情动人?他的沉重呢?他的大悲与慨叹呢?

                对于他对柔情的偏爱,我们何不做这样的解释:世界既日益缺少这些,文学何不给人们创造这些?与其将文学当成杠杆、火炬、炸药去轰毁一个世界,倒不如将文学当成驿站、港湾、锚地去构筑一个世界。他深深感受到的东西,竟如刻骨铭心一般并且顽强地渗透在他的《边城》等作品之中。他对那些不能真正体味他作品的“城里人”说:“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以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做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个孤独者。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
                 但, 沈从文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他省略掉或虚写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与痛苦,每写到这些地方都是轻描淡写地交代一下,一滑而过,从不滞留于这些地方,更不铺陈其事,做煽情的把戏。不免又要提莱辛的《拉奥孔》。此书解读了古希腊的“冲淡”美学观。因为“在一种激情的过程中,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像就捆住了翅膀……”莱辛是针对造型艺术说的。其实语言艺术何尝不需如此?几年前,我曾对沈从文的门徒汪曾祺的小说做过概括:怒不写到怒不可遏,悲不写到悲不欲生,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我以为汪曾祺的意义,正在于他晓得了艺术。
                                                                             (有删改)

              (1) 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

              (2) 乙文中曹文轩认为沈从文笔下的文字“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请你从这个角度分析下列句子。
              (1)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2)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3) 乙文中曹文轩用“婴儿状态”概括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甲文不仅在人物身上有所体现,在环境的设置上也有所体现,请就甲文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加以阐述。

              (4) 《边城》中共61次写到黄狗,甲文就多次涉及,试着分析“黄狗”这个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5) 乙文指出“沈从文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请结合甲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作者如何体现“冲淡之美”。

              (6) “沈从文以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做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个孤独者。”曹文轩认为“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请结合甲文作简要赏析。
            • 9.

              ①“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③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⑤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⑥“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1)   选文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手段有什么?(  )
              A.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2) “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 (3) 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 (4) 第⑤段中“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5) 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 (6) 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