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只是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
                  ⑤孙子走后,老人去看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来,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上了。
                  ⑥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
                  ⑦那天,开来一辆大吊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拖到城里去了。老人忍不住冲着挖树的人责问:“这树碍着你们啥事啦,大老远跑来动它?”一个中年人向老人作了解释,市里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突击购树、栽树。还说,这棵树市里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村里准备用这笔钱为村民打一口水井,今后,再也不必跑好几里山路去挑水了。这可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树。
                  ⑪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⑫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⑬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⑭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吗要挂水呢?”园工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⑮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⑯“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作者孙家正,文章有删改)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件事很难说谁有什么不是,不仅没有,甚至可以说,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市长为城里人做了好事,村长为村里人做了好事。
              (3)请根据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写出此时老人的心理活动。
              (4)本文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理由。
              ①提出了当前社会需要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
              ②批判了一些人不顾植物生长规律,借绿化、美化之名自目移栽花草树木的现象。
              ③赞美了一位能够固守传统道德的老人的美好品质。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②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③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④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样,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⑤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⑥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⑦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⑧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地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流失不会再批评你了!”
                  ⑨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工作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⑩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⑪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站。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 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⑫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 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⑬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⑭那时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⑮“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⑯“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饿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⑰我恍然觉察到了自己渺小与狼狈……
                  ⑱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的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在①②③④处填上生意人内容。
              故事情节 “我”的情感
              开端  ① ______  ③ ______
              发展 “她”不改,“我”批评“她”,“她”躲“我”。
              “小男孩”帮“她”,“她”借钢笔写字。
              悲戚、真怕、逃离(后悔)
              高潮  ② ______ 欢呼、怒吼、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④ ______
              (2)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样,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4)你认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任公?请简述理由。
            • 3.
              衣服上的补丁
                   (1)他做生意发了财,成了个大款。
                   (2)一天,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好在事故不大,他只是划破了表皮。在等待车辆维修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这附近是他父母的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了,在这个地方出了并不大的车祸,是不是父母在想着他,想让他回家一趟,他决定还是回去。为表孝心,他特意在父母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看着母亲通红的眼睛,他有些微微的感动,但又有些不以为然--他有的是钱,这衣服他回去就要扔掉了。
                  (3)工作太忙,他回去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穿着那件缝了补丁的衣服在各种场所穿梭,还谈成了一笔久拖未决的大业务。一直忙到了晚上,他想起了身上穿的是件破衣服,就脱了下来,扔到了垃圾桶里。
                 (4)第二天早上,他照例驾车到公司上班。不一会,进来两个警察,警察说明来意。原来,昨晚本市发生了一起绑架案,绑匪绑架了跟他相邻的一家公司的老总。老总家里报了案,如今绑匪已被擒获。在审讯绑匪时,绑匪竟然意外地说,他们原来是想绑架他的,所以警察今天来提醒他注意安全。
                  (5)他吃了一惊,问警察:“那他们为什么没有绑架我呢?”他知道,如果他遭遇绑架,他百分之百不会报警,而会尽一切可能满足绑匪的要求。他以前曾经考虑过这种事的应对方案,他惟一想的是必须不惜代价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6)“因为你西装上面的补丁。”警察说。绑匪交待说,他们原计划是要绑架他的,可他们看到了他西装上面的补丁,便推想,他也许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有钱,因为有钱人怎么会穿打补丁的西装。还有一个绑匪说,他衣服上的补丁就像他母亲给他自己衣服上缝的补丁,因为他们有这样相同的母亲,所以他不支持绑架他,而中途换了目标。
                  (7)他一时感慨万千,没想到一个意外的补丁竟然救了他。警察临走的时候问他,他衣服上的补丁是谁缝的,他说是他的母亲。警察说:“你应该感谢你的母亲。”
                  (8)上午,他昨天谈成的那笔业务正式签字,客户问他:“你昨天穿的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今天怎么没穿?”
                  (9)他不好意思地说:“换下洗了。”
                   (10)那位大客户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可能不知道吧,我们能跟你签约,都是因为你身上的补丁。从小小的补丁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你是个艰苦朴素的人,而一个艰苦朴素的人,无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11)他回到家,从垃圾桶里翻出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捧在手里,他感觉就像捧着个宝贝。抚摸着那密密的针脚,他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1)文章围绕打了补丁的西装讲了两个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2)体会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看着母亲,他有些的感动,但又有些不以为然--他有的是钱,这衣服他回去就要扔掉了。
              ②他回到家,从垃圾桶里翻出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捧在手里,他感觉就像捧着个宝贝。着那密密的针脚,他像个孩子一样,了。
              (3)文章第②段中说:“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请你揣摩母亲补衣服时的心理活动。
              (4)“补丁”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5)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少人忘了常回家看看。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对此举措,你有什么看法?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一课(节选)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
              (2)选文的第二段加点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3)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5)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 5.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②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
                  ③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④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⑤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⑥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捱下冈子来。
              (1)本文节选自《 ______ 》,作者 ______ 。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从文中可看出武松的什么性格特征?
              (3)请再写出《水浒传》中的两个有关武松的情节。
            • 6.
              门卫老宋
                     搬来新居快三年了,两个门卫中,其中的一个门卫换的和走马灯一样勤,三天两头都是新面孔,只有老宋,始终没有挪窝。
                     其实,叫他老宋,是对他的尊称,老宋并不老,因为他所从事工作的缘故,总会让人把他同“看门老头”画上等号。
                     因为小区的另一栋28层的高楼还在建设中,物业公司为节约开支,只安排两个门卫守着我们这个名称为“滨江豪园”的小区。一早或一晚,我上下班经过门岗,总能看到身着蓝色保安服的老宋,很负责任地守卫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时,他也会拿着一个红色的探照灯,来回在各个楼道巡视。
                     今年开春的一个深夜,小区顶层18楼的几户人家招了贼。第二天,整个小区像炸了锅,围着老宋说落个不停,有的人嘴上没德,还恶言恶语地骂起人来。老宋蜷缩在厚厚的人群里,低着头,面有难色,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不争辩也不解释,任由失盗户指责。其实,话又说过来,“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即使是我们入住的是公安局的家属楼,贼要是成心想偷了,也一定能得逞。
                     又过了几天,从门岗经过,我依然热情地和老宋打着招呼,老宋应和着,可看他的面容,明显地有很多歉意,好像一个没有考及格的孩子。老宋叫住我,善意地提醒说我家门口的鞋子可以拿到屋里去,怕被坏人拿走。那两双鞋子,都是先生不想穿的皮鞋,我是有意放到防盗门边,做个假象来防贼的。
                     又聊起几天前小区失盗的事情,我提醒老宋说:“当晚,又不是你值班,他们不分青红皂白,把你猛批一大餐,你怎么不解释一句。”老宋局促地搓着那双干枯的手,声音低低地说:“不管是谁当班,都是我们门卫没做好,‘财物连心儿连心’,现在公安局又没有破案,那几户人家更难过,他们说几句难听的,发泄一下,心里也舒服些。”
                     家里窗户的两个插销坏了,我到建材市场找维修工,维修的小师傅一听我入住的小区,笑着说,他老爸就是在我们小区当保安,真是缘分,我说你是小宋吧,他笑着应允着,我有意端详着小宋,清秀,干练而和善,就是老宋年轻时的翻版。
                     从小宋嘴里,我知道老宋年轻时在厦门当过海军;知道了老宋转业分配到外地工作,为了生病的老父亲,甘心回家务农;知道了妻子死后,26岁的老宋既当爹又当妈,把年幼的一儿一女养大成人……一下子,我心疼起来,三十多年里,夜比年长,这个男人,这个家,这串苦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他把寂寞,痛苦,悲伤都藏在了哪里……
                      小宋的五金店开的很大,生意也出奇地好。妻子贤惠,孩子聪慧,小宋是幸福的。他无奈地说:“自打懂事后,就一直想让老爸享享清福,想再给老爸找个伴,让他把原来的苦日子补回来,可我老爸总是顾及这顾及那,怕我和姐姐受委屈,怕一家人生分了,一直也没有再找老伴。”当说起老爸现在的工作,小宋说:“现在,我和我姐生意都搞的不错,我老爸也快六十了,都不想让他再去外面守门,可他非要去。他说有点事情做,日子好过些。”
                      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按部就班地过着我的小日子,回味着老宋的故事,觉得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
              (1)文末说“回味着老宋的故事,觉得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请你说说文中的老宋遭遇了哪些坎坎坷坷?
              (2)文章8、9两段写小宋的话,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赏析句子:老宋蜷缩在厚厚的人群里,低着头,面有难色,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不争辩也不解释,任由失盗户指责。
              (4).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课文中的主人公都属于哪一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类人?请你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 7.
              阅读《大印象》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大 印 象    刘建超    ①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②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片上的人像放大绘到纸版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③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④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没有找到老人遗照,便找到大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象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用照片印象,可借技术工具帮助,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给故去的人画像,是晦气生意。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内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的优厚酬金,说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⑤老街有个环卫工人,大家都称他韦老头。他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圾。韦老头闲时,爱坐在大印象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店铺没开门,门上挂着一幅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俩酒窝,天啊,这是我妮子,是我妮子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铺拜了又拜。
                  ⑥生意清闲的时候,大印象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趟,让他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他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画像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⑦那年冬天,流窜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没几天,老街的一家
              珠宝店失窃。警察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盗窃嫌疑人,只是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没曾想,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团伙头子竟然又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去关门,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住他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怎么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
                  ⑧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警察冤枉人。被带到派出所后,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一张用血绘出来的画像,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倒在案桌前。
              ⑨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
              ⑩老街人提起大印象 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1)浏览全文,概括有关大印象的四件事。
              (2)第④节画线句“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在结构上的作用。
              (3)本文第⑤节用较多笔墨写韦老头是否合适?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4)大印象把画像手艺做得精绝,南通人传承悠久的民间工艺,把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等做到极致,南通仿真绣更是五度成为国礼。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含泪奔跑的少年    ①在他的记忆里,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②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天生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③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④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似乎空气中都充满了幸福富足的味道。华灯初上,夜晚的霓虹照亮了城市昏暗的天空,但他始终觉得这闪烁的灯光照不进他黯淡的生活。看着高楼外墙上轰鸣的空调外机,楼内应该是凉爽如春吧,也许某个房间里正有和他一样的孩子在甜美的梦乡里微笑。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习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⑤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⑥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边看着孩子玩,边招呼人刷鞋,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 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着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⑦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
                  ⑧他看着母亲翻了个身,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⑨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它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⑩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⑪“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⑫“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⑬“那就明天来吧。”
                  ⑭“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⑮“那……”
                  ⑯“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⑰“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⑱母亲的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⑲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文/布衣粗食)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考上初中,父遇车祸----------- ______ --------城管巡查,母亲受伤-------- ______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着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3)文中第4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习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的作用是什么?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意在表明刚刚来到城市里的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同时也表明城市空气不如乡村空气清新。
              C.小说善用对比来凸显人物形象。例如“他”开始不情愿在城市打工而后来却主动去找擦鞋人体现了“他”在来到城市之后心智不断成熟。
              D.小说中的“他”和母亲是城市中农村务工人员的缩影,小说通过他们在城市的“冷暖”遭遇,反映了农村务工人员普遍的生存状况。
              (5)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他”的形象。
              (6)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的理解。
            • 9.
              阅读最后一课(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②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③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 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④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又出了什么事啦?”(文中的事指什么事?)
              ②“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句中为什么要加破折号及后面的内容?)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们必须把 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第④段写教室里孩子们专心学习的场面有什么作用?
              (4)所选语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0.
              世上最心酸的秘密
                  楼下的简易房里住着父子俩,房子是临时建筑,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拆了,门窗不严不说,屋子还极破,也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这间简易房,促使我多看两眼的原因。
                  是父子俩,白天他们去捡破烂儿,晚上回来就住在这儿,父亲四十岁的样子,儿子十多岁吧。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都有残疾,走路一拐一拐的。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只是腿脚也不好。
                  我见过他们吃饭,一人端着一个大碗,吃着乱七八糟的东西,也许是别人剩下的吧。
                  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走着。也收藏破烂儿,有一辆破三轮车,搬家的时候,我把不要的东西给了他们--旧书旧报旧家具,还有一张小床。我说:“不要钱,是我送给你们的。”
                  显然他们很感动。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男人姓白,是从安徽过来的,因为穷,媳妇刚嫁过来二个月就跟人走了。他一个人带着孩子来北方,靠捡破烂儿生活。后来,我告诉邻居们,有破烂就卖给他们,当然,能送给他们更好。
                   男人舍不得花一分钱,常年穿着那身破衣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买身新的。他们还是在简易房里过年,有人给他们送饺子,我送的是单位里发的腊肉,他感激地说:“城里人真好。”
                  他木讷,不肯多言。一天,邻居突然对我说,老白好像有对象了。我说“真的啊,谁能看上他啊?”后来我还真看到过一次。是一个也拉扯着一个孩子的女人,家在本地,有房子,打算和他一起过。
              老白却不愿意。
                  我有点纳闷儿,去问老白,老白抽着烟,一袋一袋地抽着。他说:“我不敢结婚,一是怕耽搁人家,二是我得攒钱。儿子的腿要做手术,得十多万。大夫说越早做越好。我不能让他一拐一拐地走路。我不能结婚,一结婚,负担就更重了。”
                  后来,我很多天没有看到老白,我总怀疑他去了外地,因为简易房拆掉了。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十几万,什么时候可以攒够啊?!
                   再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眼泪当时就掉下来,
                  是我朋友那里出了事。朋友是做建筑的,招了一个男人,没做几天,就从楼上掉下来了,公司要给他治病,他说:“别治我了,我都四十多岁了,赔我点钱,给我儿子做手术吧。”
                  公司的人不理解,也不愿意给这笔钱。男人哭着说:“求求你们,给他做手术吧,我……我是故意的……出了意外就会赔钱,我想让你们给我儿子做手术,这孩子跟着我不容易:我还想告诉你们,儿子……儿子是我捡来的,我根本就不能生育……
                  所有人惊呆了。那个朋友哭了,他告诉公司的人,给他儿子做手术也要救他!
                  孩子做了手术,手术后再也不一拐一拐地走路了,可男人还是仍然是一拐一拐的,父子俩依旧捡破烂儿为主。
                  过年过节,父子俩就给公司老总送点玉米山芋过去,他们知道感恩。公司老总仍然穿梭于生意场上,可是,他忘不了那个秘密。
                  老白曾说:“这个秘密我不想让儿子知道,因为儿子说我是世界上最好的爹。“
                  世上总有各种各样的秘密,其中最心酸的秘密,是老白倾尽所有爱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却不知道,老白不是他的生父。
                  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那应该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酸的秘密了。
                  也许真正的爱就是这样:我爱你,不图一丝回报:我爱你,用我的心,用我的生命,用我的所有--只要我有。
              (1)文题中“世上最心酸的秘密”指的是什么?“心酸”一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2)文章后半部分点出儿子并不是老白亲生的,请在文章前半部分找出两处对此有暗示作用的句子。
              (3)文章主要写了老白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4)文中的“父亲”最能感动我的品质是什么?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