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下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2)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小弗朗士为什么会“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4)写粉笔字本不是十分吃力的事情,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5)文章最后写韩麦尔先生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一个手势。如果换成“他说出来”好不好?为什么?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
              老了,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
              (1)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

              (3)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 3. 道  行
                  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
              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⑨于先生也是
              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喷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1)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
              (3)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
              (4)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
              (5)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6)第⑦⑨段“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7)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
              一把寂寞的锄头
              (1)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2)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3)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4)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5)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6)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7)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8)“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9)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10)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11)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12)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13)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14)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15)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有删改)
              (1)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3)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4)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1)段.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未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就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是在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4)“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5)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
              (6)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 6. 阅读《改变命运的一分》,回答(1)~(5)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⑪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⑫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1)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2)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3)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4)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5)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 7. 蓝色的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大家,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精神饱满得如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大家都不是生来冷漠的人哪.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⑤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要翻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错.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⑩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1)文章③④⑤着重描绘了“她”与“我们”的不同,请根据文章,参照示例,完成下表.(每空4字,可选用文中词语或自己概括作答)
              “我们”“她”
              第3小节灰头土脸明媚精神
              第4小节
              第5小节
              (2)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请你比较阅读,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
              (3)文中第⑨小节划线句含义丰富,试作分析.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4)丁立梅曾经说过:“什么是奇迹啊?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寻常人来说,奇迹就是你没有被打败,你战胜了你自己.”(引自《生命是用来爱和珍惜的》),结合这句话,说说文中的“她”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5)这篇文章引发了同学们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养花种草,出门旅游”“去做义工”,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无可厚非,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
            • 8. 阅读《无言之美》回答(1)--(4)题.
                无言之美
                张楑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摘自《感动人生》)
              (1)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3)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点的“另一种美丽”?
              (4)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
            • 9. 阅读《老王》(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一自然段画线的部分属于什么描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你发挥想象,补写出“我”接过老王送来的香油和鸡蛋时的心理活动.
              (4)课文结尾句子说:“我渐渐明甶: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读下面的句子,用“也许…也许…反正…”仿写一句话.)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