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李云迪
                  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
              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
              的身影,蹬着“巴驹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写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
                  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人生太淡然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自《读者》2011年第3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句子.
              “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
              (3)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有什么含义?
              (5)联系全文,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加点词语“笨拙”的理解.
                  ①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
              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②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
              的身影,蹬着“巴驹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6)选文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孔乙己》一文的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①他对人说话,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
              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台阶》)
            • 4.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如别人的   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
              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将选文第3自然段空缺处应填入词语的字母序号.
              A.辛苦麻木    B.辛苦恣睢    C.辛苦展转
              (2)选文第4自然段中,“我”为什么“害怕”?请用原文回答.
              (3)为什么“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请联系全文回答.
              (4)谈谈你对选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 5. ①在自然界有一群具有“特异功能”的细菌,它们以“吃”金属为生.首先发现的是一些“吃”铜的细菌.在20世纪初,一件奇特的事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在美国和墨西哥已开采完并被水淹没的旧铜矿中,发现了大量的铜!这些铜不像是有人放进去的,那么,它来自何处呢?科学家们猜想,可能是废矿渣中残留的铜,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跑”了出来.经过科学家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将铜从旧矿渣中“请”出来的是一类对铜有着特别喜好的嗜金属细菌.这些细菌以铜为食,进行自身的代谢、生长繁殖,同时促使铜从含铜的硫化物中游离出来,富集到一起,使废矿“死而复生”.
                ②以上发现可帮了冶金业的大忙.科学家们认为,有着“铁齿铜牙”的细菌,可以帮助人们采矿和提炼金属,并解决了人们多年来未解决的矿渣再提炼的难题.把含有金属的矿石或废渣浸泡在含有嗜金属细菌的水中,就可以达到提炼金属的目的,由于细菌在探测、采集、提炼金属方面特殊的功效,促进了一种新兴冶金工业--生物冶金业的发展.
                ③首先,可用细菌来“寻金”.某些芽孢杆菌,如蜡样芽孢杆菌,对黄金有特殊的“敏感性”,它们可以嗅出黄金的气味.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这类细菌的分布、增殖数量、与黄金发生的特殊颜色变化等,作为探测黄金矿的依据.人们甚至做成微生物探针,带到野外去用来标示黄金的潜在储量.
                ④其次,就是利用细菌来“吃”黄金了.黄金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金属,虽然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绝大部分地区的黄金矿产含量非常低.用化学的方法来提炼黄金,成本很高,大量金矿石只能提炼出极少的黄金.然而,栖息于自然界中的嗜金属细菌具有采金和炼金的本领,这些细菌们披挂上阵,利用小巧的身躯随水钻进岩石和矿渣的每一个微小缝隙中,将分散的黄金金属微粒聚集起来,形成天然的黄金矿床.人们就可以从细菌液浸提取物中收集到纯度比较高的金子.
                ⑤细菌这种“吃”金属的“特异功能”,不仅为冶金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而且还有清除污染、净化环境的作用.例如,全球大量的核废料正在蚕食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清洁这些有毒废料的常规办法通常非常昂贵,而且效果不佳.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来解决核废料对环境的破坏.德国科学家发现了能够在核废料中生存的球形芽孢菌,它们能够清除核废弃场中的有毒金属.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以“吃”金属为生的细菌具有哪些“特异功能”?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第①段中“吃”“跑”“请”“死而复生”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 6.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①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②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