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诗中的“辅”“ 望”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 本首词主要是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2) 本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3.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①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②野凫(fú):野鸭。③着(zhuò)花:开花。④净于筛:被筛选干净。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

              B.“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却是尽兴而归。

              C.诗的前三联对东溪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追寻一种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

              D.尾联从内容上看,点明对所看东溪之景的厌倦之情;从结构上看,总括颔联、颈联,并与第二句的“发船迟”、最后一句的“薄暮归”相呼应。
            • 4.

              村  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①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③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野兴:指陶醉在山林美景中,怡然自得的乐趣。②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③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④原树:原野上的树。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写诗人在领略风景的时候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B.首联在动态中写景,交代了时、地、人、事。
              C.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有声”和“无语”写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D.尾联,诗人村行的情绪由悠然转入怅然,这也是他宦途失意心情的显露。
            • 5.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颈联写了什么内容?“惶恐滩”和“零丁洋”指什么?

                                                                                 

              (2)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__________________;“风正”,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2)颈联是写景的千古名句,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王维看到的画面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 8.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 9.

              山 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 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2) 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