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康乐以来;        三峡七百里中
              B.发白帝,暮到江陵;雾将歇,夕日欲颓
              C.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江陵
              D.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竹柏影也            以诱敌
              B.念无为乐者          相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颓              实是界之仙都
            • 3.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掷:扔。

              ③去:抛去。

              ④乘轩服冕: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1) 解释词语。

              (1)又尝同席读书    尝:                

              (2)宁读如故        如故:        

              (2) 翻译句子。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3) 文段理解:结合全文看,华歆是怎样一个人?

                                                                                             

            • 4.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然而不胜者, 天时不如地利也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 人也
              B. ①舜 于畎亩之中                ②征于色 于声而后喻
              C. ①行 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
              D. ①然后知生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皆以美 徐公
            • 5.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之将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朝政皆废。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先苦 心志                   尔 无忘乃父之志
              B. 征于 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
              C. 及凯旋而纳                       庄宗受而藏 于庙
              D. 世言晋王之将 也                  至一夫夜呼
            • 6.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固 不以山溪之险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B. 三里之城,七里之      爷娘闻女来,出 相扶将深
              C. 环而攻 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
              D. 地利不如人和也       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
            • 7.
              下面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输盘不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 之.”
              B.吾与徐公 美/徐公来, 视之,自以为不如.
              C.宋何罪 有/已而 细柳军.
              D.献十金/子墨子起,再拜,曰:“ 说之”.
            • 8.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 八尺有余   心养性       
              B.生于忧 而死于安乐  得患失
              C.亮 耕陇亩         卑 屈膝      
              D.斟酌损            延年 寿
            • 9.
              加线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徐公
              B.吾妻之 我者
              C.皆以 于徐公
              D.君
            • 10.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钟则不 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 所识穷 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 孔子 不受                 (辞:推辞)
              D. 入 弟子曰                 (谓:认为)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道 人弗受     录毕,走送
              B. 万钟 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 桓.灵也  
              C. 景公致廪丘 为养    太医 王命聚之
              D. 辞 行              思 不学则怠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 【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 【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