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1)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2)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产生对T2噬菌体有抗性的大肠杆菌,这种抗性的产生与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化有关。下图简要示意处理的方法:

              ①在紫外线作用下,细菌的膜蛋白质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如何将图中的抗T2噬菌体菌株从混合菌株中筛选出来?

            • 2.

              在一个稳定遗传的白色实验小鼠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金色雄性小鼠。研究人员利用这只金色小鼠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Ⅰ.让这只金色雄鼠与多只白色雌鼠杂交,F1全部为白色鼠;

              Ⅱ.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其中雌鼠全部表现为白色,雄鼠中白色鼠和金色鼠的比例是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金色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 

              (2)控制小鼠颜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________色是显性性状。

              (3)导致金色鼠出现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这种变异_________(能、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4)研究人员在用这只金色雄鼠与若干只纯合白色雌鼠杂交的重复实验中,偶然获得了一只金色雌鼠。对于这只金色雌鼠的出现,请给出三种可能的解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科学家发现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和茎部细胞中却很难找到。

              (1)该代谢产物能使细胞液的渗透压      (填“增大”或“减少”),这种代谢产物在茎部和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而在根部细胞中却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这些细胞中            (填“物质”)不同。

              (2)现有一抗旱植物,其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R、r转录得到的mRNA部分核苷酸序列为R:UAUUCGUACUGUUAA;r:UAUUCGUCCUGUUAA。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                              (填具体碱基对变化)。

              (3)多颗粒与少颗粒为一对相对性状,多颗粒(用D表示)为显性,D/d与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人用一植株和一抗旱多颗粒的植株做亲本进行杂交,后代出现4种类型,性状的统计结果显示:抗旱∶旱敏=3∶1,多颗粒∶少颗粒=1∶1。若只让F1中抗旱多颗粒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4)请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利用抗旱少颗粒(Rrdd)和旱敏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做亲本,通过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多颗粒杂交种(RrDd),用文字简要说明思路。

            • 4.

              二倍体番茄有高茎黄果抗病和矮茎红果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1)A组方法所获得的矮茎红果抗病Ⅰ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所占的比率为     

              (2)B组方法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了单倍体植株Ⅱ,所利用的原理是             ,所得的植株Ⅱ       (可育或不育),其原因是        

              (3)C组方法中,假设两种纯合突变体X和Y都是由控制果色的A基因突变产生。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X第二个密码子中的第二个碱基由C变为U,Y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与正常植株相比,    突变体的株高变化可能更大。试从蛋白质水平分析原因           

              (4)科学家研究发现,豌豆高茎基因是通过控制赤霉素的合成来控制株高这一性状的。那么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可表述为          

            • 5.

              玫瑰现在跟美容、饮料都有关,正被我国大力倡导种植。玫瑰(2n=14)是蔷薇科蔷薇属小灌木,为观赏花卉,花瓣可提取精油。已知其花色有淡粉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涉及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与其花色有关的色素、酶和基因的关系如图所示。现用白甲、白乙、淡粉色和粉红色4个纯合品种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淡粉色×粉红色,F1表现为淡粉色,F1自交,F2表现为3淡粉︰1粉红。

              实验2:白甲×淡粉色,F1表现为白色,F1自交,F2表现为12白︰3淡粉︰1粉红。

              实验3:白乙×粉红色,F1表现为白色,F1×粉红(回交),F2表现为2白︰1淡粉︰1粉红。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检测玫瑰的基因组时需测定________条染色体;图中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是________。

              (2)玫瑰花色的遗传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上述实验中所用的淡粉色纯合品种的基因型为________。

              (4)若将实验3得到的F2白色植株自交,F3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

              (5)普通玫瑰含有3.75×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约有107个个体的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它们是进化的原材料,也将是改良玫瑰的资源。我国的野生玫瑰分布于多个省(区),每一个分布点的普通野生玫瑰种群都是生物进化________。

              (6)据调查,在近30年间,我国的野生玫瑰分布范围逐年减少,从生物多样性角度看,其直接后果是野生玫瑰的________多样性减少。

            • 6.

              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种子圆粒(E)对皱粒(e)为显性,黄子叶(D)对绿子叶(d)为显性,且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1)两株植物杂交时,在花蕾期应对母本作          处理,若Fl种子中黄色皱粒出现的概率为1/8,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2)让纯种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得Fl,Fl自交时,若含d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Dd的黄子叶植株幼苗变为基因型为Ddd的三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能产生正常可育配子且自交后代均能存活,则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4)用X射线照射纯种黄子叶个体的花粉后,人工传粉至多株绿子叶个体的雌蕊柱头上,得F1种子共1647粒,其中出现了一粒绿子叶种子。推测该绿子叶种子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①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②X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黄子叶基因(D)丢失。为确定该绿子叶种子产生的原因, 科研小组做了下列杂交实验。【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受精卵致死。】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该绿色种子种下,长成植株后与黄子叶亲本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种植上述种子,长成植株后自交,收获种子;

                 第三步:观察并统计种子的予叶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                      ,说明Fl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D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②若黄子叶与绿子叶的比例为                      ,说明F1中绿子叶种子的出现是花粉中黄子叶基因(D)突变为绿子叶基因(d)的结果。

            • 7.

              某植物的性别由M/m、F/f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其中,M决定雄性可育,m决定雄性不育;F决定雌性不育,f决定雌性可育。在该植物种群中,雄株(雄性可育植株)和雌株(雌性可育植株)几乎各占一半,只有极少数植株表现为雌雄同株(雄性、雌性都可育)。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雄株为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

              (2)该植物种群中,雄株和雌株杂交产生的后代,一般只出现雌株和雄株,且比例为1︰1。据此分析,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请在下图方框中将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表示出来(用竖线代表染色体,用圆点代表基因)。

              (3)该植物种群中,为什么会出现极少数雌雄同株的植株?________。

            • 8.

              家鼠的毛色有棕色和灰色之分,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该对基因的表达受性别影响。现有两组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一:一只棕色雌鼠×一只棕色雄鼠,F1表现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 : 3 : 1

              实验二:一只棕色雌鼠×一只灰色雄鼠,F1均表现为棕色

              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基因型为          的个体只在雄性个体中表现出相应性状。

              (2)理论上实验一的F1代棕色雄鼠产生的D配子和d配子的比例是            ,让F1棕色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灰色个体的比例为        

              (3)如果实验二中偶然出现一只灰色雄鼠,可能是基因突变(只考虑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直接结果,也可能只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请你从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亲本和F1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杂交实验迅速地判断:

              ①该实验的思路是: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 9.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请回答:

              (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碱基序列,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___种配子.

            • 10.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的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