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果蝇个体小、易饲养,繁殖速度快,通常作为遗传实验的材料,请回答有关问题:

              (1)果蝇的红眼(R)和白眼(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某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雌雄果蝇各50只,其中红眼雄果蝇为45只,红眼雌果蝇为40只,已知红眼雌果蝇中有50%为杂合子,则r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用红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作亲本杂交,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XrXrY的白眼果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________次分裂时某些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

              (3)果蝇的Ⅰ号染色体是性染色体,Ⅱ号染色体上有粉红眼基因r,Ⅲ号染色体上有黑体基因b,短腿基因t位于Ⅳ号染色体上。任取两只雌、雄果蝇杂交,如果子代中灰体(B)粉红眼短腿个体的比例是3/16,则这两只果蝇共有______种杂交组合(不考虑正、反交),其中亲代中雌雄不同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Ⅰ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现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次杂交,使最终获得的F2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在第一次杂交中所选择的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F2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F2中刚毛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

            • 2.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 3.

              玫瑰现在跟美容、饮料都有关,正被我国大力倡导种植。玫瑰(2n=14)是蔷薇科蔷薇属小灌木,为观赏花卉,花瓣可提取精油。已知其花色有淡粉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涉及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与其花色有关的色素、酶和基因的关系如图所示。现用白甲、白乙、淡粉色和粉红色4个纯合品种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淡粉色×粉红色,F1表现为淡粉色,F1自交,F2表现为3淡粉︰1粉红。

              实验2:白甲×淡粉色,F1表现为白色,F1自交,F2表现为12白︰3淡粉︰1粉红。

              实验3:白乙×粉红色,F1表现为白色,F1×粉红(回交),F2表现为2白︰1淡粉︰1粉红。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检测玫瑰的基因组时需测定________条染色体;图中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是________。

              (2)玫瑰花色的遗传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上述实验中所用的淡粉色纯合品种的基因型为________。

              (4)若将实验3得到的F2白色植株自交,F3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

              (5)普通玫瑰含有3.75×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约有107个个体的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它们是进化的原材料,也将是改良玫瑰的资源。我国的野生玫瑰分布于多个省(区),每一个分布点的普通野生玫瑰种群都是生物进化________。

              (6)据调查,在近30年间,我国的野生玫瑰分布范围逐年减少,从生物多样性角度看,其直接后果是野生玫瑰的________多样性减少。

            • 4.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甲虫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甲虫.

              材料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抗药性差异甲虫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多样性。DDT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人工选择的不同甲虫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

              (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下图:


              ①计算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___ 。

              ②画出B地区流行疟疾后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大致比例图。

              ③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 ______________。

            • 5.

              研究发现沙漠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孤独生活的,一种是结群的。前者反应迟钝、夜色飞行,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后者在大白天结成蝗群,数量可达几十亿只,在其迁移途中,可以吃掉数以吨计的地面植被。

              (1)大部分时间里,沙漠中植被稀少,蝗虫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分散生活。当有大量雨水,植物骤然生长,蝗虫会随之大量繁殖。当干旱来1临,蝗虫们不得不聚成一大群.围绕正在缩减的食物来源,以此维持生命,这说明引发蝗灾的主要非生物因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中发现,l0株紧密生长在一起的植物可能会触发蝗虫的合群性,但10株分散的植物却不能。这表明蝗虫从孤立性到合群性的突变除了因为蝗虫种群数量暴增外,还与作为蝗虫食源的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特征)有关。

              (3)长期以来,直接采用杀虫剂灭蝗是人类首选的方法,但现在人们对此治蝗方法表示怀疑。请你对此作出评价,并请结台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指出一种冶虫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促使蝗虫感受环境拥挤的机质存有疑义。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孤立性与合群性蝗虫的神经中枢系统有11个神经传导束具有显著差异,日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孤立性和合群性的蝗幼虫有532个基因不同,在行为研究方面,科学家从蝗虫的视觉、嗅觉等方面进行探索,请你设计实验对此进行探究。

              第一步:选择两个同样的孤立性雌性蝗虫,编号l、2;另选两个同样的孤立性雌性蝗虫,编号3、4,备用。

              第二步:分别用视觉、嗅觉两种刺激进行实验。将一只孤立性蝗虫1置于密闭透明玻璃容器中,窖器外放置孤立性蝗虫3,记作A组;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B组。

              第三步:观察蝗虫,记录A、B的反应。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A与B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合群化行为,证明视觉、嗅觉两种刺激都是有效的合群化触发机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上述试验方案能否达到试验目的?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___

              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的果蝇杂交,

              子代的雄果蝇中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4)果蝇M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B、b和V、v____________(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若果蝇M与黑身残翅个体测交,出现相同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则表明果蝇M在产生配子过程中,________,导致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5)在用基因型为BBvvRRXeY和bbVVrrXEXE的有眼亲本进行杂交获取果蝇M的同时,发现了一只无眼雌果蝇。为分析无眼基因的遗传特点,将该无眼雌果蝇与果蝇M杂交,F1有眼、无眼性状分离比1:1

              请以F1果蝇为材料,设计一步杂交实验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杂交亲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的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

              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下图,请回答。


               

              (1)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

              (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结合上述实验,在框内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写出配子,表现型,比例)。

              (3)选用上述果蝇中的非裂翅(♀)与______(♂)进行杂交,通过一次试验即可判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若是常染色体遗传,后代________;若是伴X遗传,后代___________。

              (4)实验得知,等位基因(A、a)与(D、d)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交叉互换。这两对等位基因_________(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以基因型如图的裂翅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 9.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距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这里生存着多种多样的沉水植物(多种水草)、挺水植物(荷、菖蒲、芦苇等)和陆生植物。还生活着以蝗虫为主的多种昆虫。水中有螺、沼虾、鱼类。此外还有蛙、蛇、鹭、野鸭以及野化的家猫等动物。

              回答以下问题:

              (1)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早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对运动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

              动物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昆虫

              沼虾

              鱼类

              鸟类

              蝗虫

               

               

               

               

               

               

               

               

               

               

               

               

               

               

              沼虾

               

               

               

               

               

               

               

              鱼类

               

               

               

               

               

               

               

               

               

               

               

               

               

               

               

               

               

              鸟类

               

               

               

               

               

              野化的家猫

               

               

               

              圆明园遗址公园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鱼类与

              螺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近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有计划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观赏植物种植面积,此举对圆明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__。

              (4)圆明园是北京地区金线侧褶蛙的唯一产区,为探察这一物种在该区的________,对其进行了取样研究,第一次捕获120只,测量并作标记后释放,两周后,再次捕获的100只中有15只带有标记,此环境中大约有金线侧褶蛙________只。

              (5)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