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食品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山、河流、村庄中的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_________能力。

              (3)根据图示推测,A处1~2月份无机盐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12月份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法采集、调查;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5)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_______。

            • 2.

              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
              B.
              C.
              D.
            • 3.

              草鱼主要以水草为食,鲢鱼主要滤食浮游动植物及草鱼的粪便,鲤鱼主要摄食底栖昆虫等。为了探究高产鱼池中草鱼、鲢鱼的合理结构,科研人员研究了“一草带三鲢”(A方式)和“三草带一鲢”(B方式)两种混养方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混养方式

              A方式

              B方式

              放养密度/(尾·ha-1)

              草鱼

              3000

              9000

              鲢鱼

              9000

              3000

              鲤鱼

              900

              900

              投饲量和追肥量/(kg·ha-1)

              氮肥、磷肥

              1.8×103

              0

              青草料

              4.85×104

              1.17×105

              光能量利用率/%

              5.76

              10.85

              青草料利用率/%

              10.13

              13.89

              水体能见度/cm

              20

              30

              鱼产量/(kg·ha-1)

              7515

              11490

              (1)鲢鱼、草鱼、鲤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中,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____________,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2)草鱼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

              (3)与B方式相比,A方式需要施用氮肥磷肥,其目的是____________,以满足鲢鱼的食物需求,这种模式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A方式相比,B方式的草鱼、鲢鱼结构更合理,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 4.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___  _____,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人工湿地利用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 5. 某弃耕农田40年间植物种类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B.数据表明灌木和乔木的出现,可能为更多的阴生草本植物提供生存环境
              C.数据表明,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的第一年该群落不可能具有垂直结构
              D.表中的数据大多是釆用样方法获取的
            • 6.

              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田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种群的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2)在研究过程中,可通过       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 

              (3)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 

              (4)该弃耕地很快形成了杂草,几年后小灌木生长起来,随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组成越来越多,垂直结构越来越显著,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

            • 7.

              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绿色植物和各种动物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 8.

              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
              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
              C.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D.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 9.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一定环境中所有的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共同构成群落
              C.发生在裸岩、沙丘、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群落演替都是初生演替
              D.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另外一部分都流入第二营养级
            • 10.
              生态学家对某池塘进行能量流动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1)。请回答下列问题:

              食物链

              植物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GP

              463

              63

              11.6

              R

              96

              18.8

              7.5

              未利用

              293

              29.3

              5








              注: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1)池塘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_。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某种鱼类向上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发生改变。

              (2)从表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表中的___________(填表中数值)J·hm-2·a-1的一部分。

              (3)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池塘中的N、P含量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降低,造成鱼类数量减少,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