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蝗虫等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
              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样方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变化规律
            • 2.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 3.

              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得数据偏小的是 ( )

              A.在高度近视患者的家系中随机调查高度近视的发病率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所用的诱虫器的金属网孔眼太小
              C.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上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山雀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过于明显导致山雀易被捕食
            • 4.

              下列和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

              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5.

              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地鼠害的发生情况,对某农田的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请回答:

              (1)某知名大学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t天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时间,表示倍数,NO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研究人员对此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该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4)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个体数量有限的群落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施退耕还林后该农田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优越和植物繁殖体的存在。 研究还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_。

            • 6. 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若要调查该群落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4)若群落A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 7.

               下面两图分别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请回答问题:



               

                ⑴某生物兴趣小组为调查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采取的调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⑵图1为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果甲、乙、丙在生态系统中表示不同的成分,则甲表示________,其能量来自于________;丙表示________。

              图2是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的模型。a、b、c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g、h、i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3)(3)图2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净初级生产量是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兔子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细胞呼吸之外,还可以用于自身的_________________。

              (4)狼排出的粪便中仍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所同化的,

              (4)将被分解者所利用。

            • 8.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A装置的灯罩作用是防止土中小动物逃跑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要观察小动的代谢情况,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9. 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 10.

              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一)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________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探究问题: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探究过程:

              (1)准备:

              ①制作________: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用于________法或________法进行调查,常采用________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②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______和______的主要情况。

              (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________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