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Ⅰ .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为人类服务。图甲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是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淡水虾与植食性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图甲中所含成分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水绵固定的总能量是1000KJ,则肉食性鱼的同化量最多增加____________KJ。为了保证该鱼塘的有机物输出量,需要大量投放饵料,则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捕鱼时要控制网眼大小,只捕捉较大的鱼,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保持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有利于鱼种群数量快速恢复。

              (4)图乙中在A、B、C、D、E点进行的防治中,最可能是生物防治的是 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下图表示灌木丛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表格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不详,但可以计算出来。


              营养级

              同化量

              未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量

              2.48×1011

              2.0×1011

              1.69×1010

              2.8×1010

              3.1×109

              4.6×108

              6.6×108

              1.53×109

              ?

              8.0×107

              4.0×107

              2.3×108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N点时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能量在第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3)弃耕农田演替到灌木丛属于______演替,一般来说,弃耕农田演替到灌木丛比裸岩演替到灌木丛所需时间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弃耕之前农田的管理要定期除草、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去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 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2. 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羚羊在奔跑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
              B.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
              C.题干中的案例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在食物链中,狮子最多获得羚羊同化总能量的20%
            • 3.

              如图1是某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Ⅰ、Ⅱ、Ⅲ代表三个营养级,能量单位为百万千焦);图2是该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未标记出Ⅱ的呼吸量,其呼吸量应为_______百万千焦.图2若表示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则应做怎样的改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1中某种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________调节来实现的。   

               (3)农田中某昆虫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____________信息,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4)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利用物理信息吸引大量云雀,下图能量流动示意图中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
              B.
              C.
              D.
            • 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慢

              B.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 6.
              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B.当日照达到一定时长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 7.
              在制作生态缸的实验中,以下关于生态缸设计的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用无色透明玻璃,保证能量能输入生态缸
              B.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
              C.要放在散射光处,以避免缸内的温度过高
              D.水量应为容器的,以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 8.
              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A.恢复力稳定性
              B.正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演替过程
            • 9.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内的生物种类愈多,群落愈稳定
              B.群落发生演替时,生态组成和功能都发生变化
              C.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D.食物链和实物网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 10.
              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