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200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针对萨姆索岛气候变化,该地居民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工业文明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也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环境问题从现象看,是由于工业高度发展造成的,但实质上,在于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由此支配的发展模式。随着工业文明的诞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和主宰自然的认识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认为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毫无节制地开放资源,无所顾忌地排放废弃物,在工业化过程迅猛推进的同时,人类却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人们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认识到这一切是“人类反叛自然界”的结果,要积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材料一: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吐鲁番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如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文字等,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胡琴、箫、马头琴、冬不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这激发了各族儿女爱国爱家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中是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某校学生开展了一次“了解世博,关注生活”的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聚焦世博文化】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在国家馆的设计中使用了传统建筑斗拱榫卯结构,中国传统的斗拱曲线被拉直,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同时,中国馆的设计为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空间。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中国馆的设计还融入了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时代课题。
              (1)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中国国家馆的设计和建设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与世博】本届世博会上,“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宁波滕头村脱颖而出,以“全球最美乡村”成功入选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的住宅区就实现了雨污分流,如今,生活垃圾已全部实现了统一集运和无害化处理;二十多年来,滕头村规定每年以相当资金的投入,确保生态环境的养护和建设。滕头村长期保持60%以上的绿化率和一级空气质量。如今,这个江南小村,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景区,年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超过亿元。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滕头村则以多年的生态和谐发展经验,唱响滕头村人的世博宣言:“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2)请你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滕头村人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做法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材料一: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也给春耕备耕带来不利影响。
              材料二:据统计,截至2010年3月10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79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1371万人,占全国的75%。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一场万众一心降伏旱魃的战役,在西南大地上打响。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抗旱保民生、促春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歌词,回答问题。
              我们还在西柏坡向人民诉说,要把谦虚谨慎的作风牢记在心窝。我们也在西柏坡向历史承诺,要用艰苦奋斗的执着改变山河。啊!风雨岁月,早已从容走过,西柏坡留下了一首真情不变的歌,真情不变的歌。啊!美好未来,道路仍坎坷,西柏坡正激荡着一首与时俱进的歌,与时俱进的歌!
              ——摘自歌曲《又见西柏坡》
              (1)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看,当今时代我们对西柏坡精神为什么仍要“真情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意识作用的角度,简析“要用艰苦奋斗的执着改变山河”的正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你对“美好未来,道路仍坎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北在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8000多万亩。上世纪50年代,这里荒原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地,野兽出没林间,百鸟低空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在此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北大荒”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但开发也带来严重后果:林地面积和湿地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消化而日益贫瘠。面对巨额“罚单”,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因此,计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1494万亩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万亩。这与昔日“北大荒”上开垦出的3000万亩耕地面积相吻合。
              (1) 北大荒的变迁及人们对北大荒认识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哲学道理说明北大荒为什么要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