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G20杭州峰会的举行,恰逢世界经济增长和二十国集团转型的关键节点,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承载了各方高度期待。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此次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杭州共识”。作为主席国,中方今年邀请了G20历史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活动。在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阐明了当前国际经济合作所应追寻的理念、路径与目标:“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

              材料二  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G20杭州峰会财经渠道重要成果文件,其中包括《杭州行动计划》(下称《计划》)等31项成果文件。《计划》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己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复苏依然脆弱且不尽如人意。为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计划》提出需强化短期经济增长和稳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中期实际与潜在增长。这些措施包括提振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出台税收政策促增长、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深化结构性改革、鼓励创新等。

              (1)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G20杭州峰会召开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杭州行动计划》提出的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措施的依据。 










              (3)《杭州峰会公报》和《杭州行动计划》对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发展意义重大。某论坛开展了“怎样贯彻杭州峰会精神,促进全球经济振兴”的大讨论。请你从认识论和矛盾观的角度各发表一条意见。 

            • 2.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素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新疟疾新疗法的。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3)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
            • 3.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搭乘2名男性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轨飞行33天后,于11月18日顺利返回。

              材料一:从1999年到2016年,神舟系列的十一艘飞船在人类太空中留下了十一个扎实的脚印,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宇宙探索过程

              发射目的

              “神舟一号”

              样品: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神舟二号”

              成型:在飞船上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各项实验

              “神舟三号”

              载人:搭载模拟人

              “神舟四号”

              低温:验证低温对发射的影响,解决前三次发射中发现的有毒气体超标、太空辐射问题

              “神舟五号”

              圆梦:载人飞行,对前四次飞行获得的数据进行验证

              “神舟六号”

              筋斗:进行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出舱:进行出舱活动实验,掌握出舱技术

              “神舟八号”

              天吻:进行交会对接实验

              “神舟九号”

              人控对接:实现人控交会对接,实现“四个首次”

              “神舟十号”

              天空授课:进行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进行短暂的科学实验,并开展科普讲课

              “神舟十一号”

              中期驻留: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1)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我国宇宙探索历程。



              材料二:“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为什么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 4.

              考古发掘最近一年挺火,“关注度”背后,一些质疑也甚嚣尘上:比如,“盗墓是私盗,考古是官盗;一个在晚上,一个在白天”;又如,“考古是掘他人坟墓,扰祖先亡灵”。这些声音虽不失反对盗墓和尊重古人的积极意义,但对于考古这门严肃的学科,却有失起码的公允和尊重。

              考古是门科学。考古人从人类物质遗存及它们的空间关系中,反推并挖掘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没有考古学,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不会展示自己的魅力,仅凭史书,人们也无法体验与实物对视的震撼。正是面朝黄土、背负责任的考古人,让真实的历史有了存在的证据,让虚假的过去不再继续伪装,使中华民族重拾自信,重燃复兴的梦想。

                (1)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为什么质疑考古发掘对严肃的考古学有失起码的公允和尊重?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考古发掘让真实的历史有了存在的证据,让虚假的过去不再继续伪装。”

            • 5.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海的帮凶,能把你埋在大海深处。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往往带有主体性特征
              C.哲学的智慧源于人的感知
              D.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意识不止一个
            • 6. 围绕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的主权之争,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仲裁法庭将于近期作出裁决。美国预测法庭会作出支持菲律宾主张的裁决,因而在裁决下达前要求其地区及全球伙伴采取统一步调,支持仲裁庭的决定,目的是给中国扣上“不遵守国际规则”的帽子,借此牵制中国,为其霸权服务。

              中国多次重申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的立场,指出仲裁庭于2015年10月29日就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作出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裁决》从认定事实到适用法律都充满错误。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所谓仲裁案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挑衅。2016年6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有关争议的声明”,强调中方原则立场的同时释放善意。

              近一段时间,已有40多个国家和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发声,在南海问题上“力挺”中国。中国的南海问题“朋友圈”完全碾压美日菲,这绝不是中国胁迫他国的结果,“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的真理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各个维度。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国家利益和认识论角度,分析中美等国对南海仲裁案持不同立场的原因。(6分)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朋友圈”为何越来越大。(8分)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就维护我国在南海权益提出两条建议。(4分)

            • 7. 100年前爱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一发现有可能使人类了解宇宙起源真相。这可以证明(  )
              ①世界并不神秘,人们最终可以使一切事物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受实践发展水平的制约
              ④科学研究是验证预言正确性的最佳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可见,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事实依据,是对历史的尊重。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部修改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评析“针对‘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议,有人认为此次修改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 

              (3)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请就更好的贯彻这些里面提两条建议。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的指导功能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的认知的独特性和实践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 10.

              100年爱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这一发现有可能是人类了解宇宙起源真相。这可以证明 ( )

              ①科学研究是验证预言正确性的最佳标准   

              ②世界并不神秘,人们最终可以使一切事物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③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受实践发展水平的制约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