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 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2)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从文中看,第④⑤⑥段顺序不能调换的理由是    
              (4)第⑥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    
              (5)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 2. 白米饭是垃圾食品吗
                                                张郭男
                ①白米饭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主食.然而,最近有网络传言认为,如果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标准“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则白米饭就是最符合的食物.人体每天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有50克,可中国人一天吃不低于600克~800克的米饭,所摄入的糖超过身体需要的10倍,日积月累,会增加得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危险.果真是这样吗?
                ②世界上没人是因为吃米饭过多导致糖尿病、肥胖或者其他疾病的.糖尿病等疾病不是吃米饭吃出来的,而是营养摄取过量、营养失衡、运动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糖代谢功能失调,这时大量吃米饭就会出现血糖急剧上升的现象.所以,米饭不是糖尿病的致病原因.
                ③大米和白面等主食的升糖指数都比较高,但对正常人而言,这种升糖指数是不要紧的,因为人体自身能够调节.
                ④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人每天摄取的能量应该有25%
              来自脂肪,13%左右来自蛋白质,其余60%左右来自碳水化合物,所以,说一个人每天只需要50克碳水化合物是
              错误的.具体到每天应该食用多少食物,
              的数量参考是:食用谷物类(包括杂粮类)250克~400克,肉类50克~75克,蔬菜400克,水果300克.对男性来说,每顿150克~200克的米饭或馒头一点都不多,而女性,每顿100克左右是合适的.
                ⑤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需要的碳水化合物的量有差别,对于营养素比如糖的吸收转化效率也不同,所以每个人每天应该吃多少米饭,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
                ⑥想做到健康饮食,应该均衡多样,而不是避免吃某种食物.饮食营养是否适当因多种因素而异,例如人种、年龄段、地理条件等等.各国均有各自适用的膳食指南,包括对谷物、动物、乳类、果蔬等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建议.片面过量食用单一营养,造成不平衡状态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⑦米饭和面食等主食的摄入主要是给生命活动提供热量,也就是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身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受到影响,生物酶的合成更需要能量.所以人们必须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当然还得摄入足够的其他营养素包括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等等.
                ⑧能量是指在体内能通过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化学能量的物质,主要是糖类和其他能提供能量的化合物物质,如蛋白质及其构成单元氨基酸.要从这些物质中提取能量,需要酶催化的代谢反应途径、多种其他微量物质辅助,如维生素、金属离子、氧分子和水分等.大米、小麦就是这类基本的糖类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者.这类物质被称为能量物质.
                ⑨如何才能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呢?
                ⑩从酶的角度看,健康饮食有几个注意事项:一是吃饭只吃七成饱,研究表明,七成饱可延长寿命30%;二是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酶的食品,给人体补充酶;三是如果可能,尽量远离含有外源添加剂的食品,部分食品添加剂人体不能代谢,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威胁.合理的饮食习惯中应包括摄取适量肉类、油脂脂肪类和淀粉类食物.以淀粉为代表的食物与肉食应该保持在1:1或1:2以下才是合理的.来自食物的能量与营养物,肉食占50%~60%,淀粉类低于50%.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量吃米饭就会出现血糖急剧上升,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发生这一现象.
              B.大米和白面等主食的升糖指数都较高,但人体自身能调节,这种升糖指数是不要紧的.
              C.片面过量食用单一营养,造成不平衡状态就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D.大米、小麦是基本的糖类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者,是能量物质.
              (2)关于“健康饮食”,下列表述或推测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想做到健康饮食,应该均衡多样,而非是避免吃某种食物.
              B.吃饭只吃七成饱,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酶的食品.
              C.尽量远离像辣条、薯条等含有外源添加剂的食品,注意荤素搭配.
              D.以淀粉为代表的食物与肉食应该保持在1:1或1:2左右才是合理的.
              (3)下列对文段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本文由网络传言认为“白米饭是垃圾食品”说起,可以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第④段中,“左右”“完全”“基本”等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第⑩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如何才能健康饮食.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稍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稍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稍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摄氏度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摄氏度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5期,有改动)
              (1)本文标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下面农谚适用于本文的一项是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旋顶,天气转晴.           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3)从全文写作思路来看,选文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其说明了什么道理.
              链接材料: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 4. 阅读《动物的忧伤》,完成下列各题.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③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④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⑤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⑥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⑦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⑧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⑨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2)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第②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
              (4)⑤-⑧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5)第⑥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
            • 5.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各题.
                                      食品添加剂值得我们信任吗
                  ①民以食为天,当奶粉被添加不该有的三聚氰胺时,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食品中添加的各种成分.
                  ②这些成分主要是指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家族种类繁多.目前,中国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1513种;而美国则有2.5万种以上的不同添加剂,应用于2万种以上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老三样--香精、色素、防腐剂,人们已耳熟能详,而很多默默无闻的添加剂,也在为食物“增光添彩”.
                  ③食品添加剂的出现,令食品生产商喜出望外.添加剂犹如神奇魔术手,“点石成金”般地改变了食品生产的面貌.它对人类的“口腹之欲”贡献太多,难怪有人说,没有食品添加剂,生活虽能继续,但会暗淡乏味.
                  ④可人们现在犯难了,既然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那它究竟安全吗?
                  ⑤首先是天然与合成之争.
                  ⑥现代人崇尚自然,认为天然的总比人工合成的安全、健康.没错,有些天然产物的确比人工合成的好.然而更多时候,食品添加剂都需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化学合成的物质,分子结构清楚,纯正度高,更容易被调配添加.而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其组合大多较为复杂,或含有杂质,不同批次间稳定性不尽相同,因此评估天然产物的安全性会更加困难,添加剂的纯度和一致性也难以保证.
                  ⑦其次是有害与无害之争.
                  ⑧一种物质被添加入食品,首先,要考虑是否对人体有害.很多化学物质都能增稠、染色、添香、乳化、消泡,但只有通过食品安全性检验和毒理学测试后,方被允许加入食品.番茄酱的红色要靠番茄红素获得,而苏丹红--能让动物致癌的工业用染色剂,则必须禁用.其次,食品添加剂还必须符合食品等级生产流程,盐酸、醋酸、烧碱既是工业原料,还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应用于工业时其产品可能含有害成分,或纯度不够,这种等级的产品不能用于食品生产.此外,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也有限制.例如,在美国广泛使用的乳化剂SSL使用浓度便不得超过0.15%
                  ⑨最后是食品生产商可信与否之争.
                  ⑩综观各种报道,导致食品添加剂安全危机的症结在于,某些食品制造商并不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生产法规,导致添加剂超标或违规添加工业用原料,进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小作坊或厂家,对色素、乳化剂的使用“跟着感觉走”,没有标准量化;为节省成本,有些厂家会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业用化学物质,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剂.
              ⑪上述种种,无疑让人们忧虑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从食品工业角度看,食品添加剂既然进入食品生产,必然是经过严格的试验,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随着科学发展的进步,更多的研究和发现,终将令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合理.
                                                                                      (选文有改动)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3)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⑩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为节省成本,有些厂家会添加大量功能相似的工业用化学物质,代替合格的食品添加剂.
              (6)针对食品添加剂出现的安全问题,请你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6.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内蒙古是第一个举办活动周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匠心独具的内蒙古馆里,围绕“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这一参观主题,用“展示、演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城市和谐共存的内蒙古.

                  ②内蒙古馆是世博会中国馆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主体外形采用敞开式布局,草原、沙漠、蒙古包与环幕上的白云、繁星连成一个自然空间,再由哈达飘逸环绕,仿佛让人看到了城市中美丽的草原,草原上现代的城市.
                  ③经过前厅的那一片碧绿,走进实体馆的展示体验区和环幕影院,参观者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内蒙古的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灿烂的草原文化.
                  ④草原黄沙变废为宝--内蒙古馆的建设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其展示体验区的地面是用国家技术专利--沙砖(用沙漠里的沙子制成)铸就的.展示厅里还有一面由2010块沙砖组成的特殊墙壁,上面是用少年儿童的作品制成的2010幅砂岩画,寓意2010年世博会,充分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在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聪明才智.
                  ⑤(  )--展厅内陈列着没有一颗铁钉的勒勒车和可装可拆、没有建设垃圾的蒙古包,这是草原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展厅内还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草原民俗用品,如马鞍、马镫、奶桶等,再配以极具代表性的背景雕塑--标志着民族锐气的苏勒德,历经千年仍昂首屹立的胡杨树及奔腾的骏马等等,桩桩件件都充满了草原风情的气蕴,是草原人民自然、纯朴生活的缩影.
                  ⑥(  )--展厅地面镶嵌放置了表现元上都文化的羊皮卷画和表现草原城市早期形态的古列延模型等千百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展厅内还陈列着长达148米、创中国书法长卷之最的《蒙古秘史》书法作品,它们均可谓是草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在展示区的互动活动中,人们还可以现场学习拉马头琴,弹陶布秀尔,下蒙古象棋,画沙画,羊皮画等等.这样的传统活动,不仅可以让来到这里的人们零距离地接触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艺术,更可以了解草原历史的发展.
                  ⑦草原与现代文明同行--内蒙古馆中的环幕影院运用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为观众呈现出270度环幕影片的震撼视听效果.伴着苍凉、悠远的“呼麦”声,天幕上次第走来莽莽森林,走来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河水在奔涌,湖水在荡漾.鸟在飞,花在开,羊群在撒欢,牧人在歌唱--如诗如画,也让来到在这里的人如痴如醉.环幕影片中的天籁之音、草原迷人的风光与现场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应用的展示和电动汽车、草原飞行器的互动体现,生动地展示了草原城市美好的今天和未来.
                  ⑧诉内蒙志,颂草原情.上海世博会是个契机,它一定回将内蒙古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和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带到世界各地.
              1.(1)文中②~③段用了    的说明顺序介绍内蒙古馆.内蒙古馆的外形特征是    ,实体馆分为        两部分.
              (2)④段括号中句子的作用是    
              (3)⑦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找出一种即可)
              2.给⑤、⑥两段的说明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⑤段:    
              ⑥段:    
              3.如果让你在内蒙古馆内设计一些鄂尔多斯地区的展示内容,你认为除了上面的介绍,还应该展示什么?把你想展示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不超过100字)
              我的介绍:    
            • 7. 说明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风能灭火吗?
                ①提起火焰山,红颜童稚、鹤发老翁,人人皆知;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会对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之火的场面记忆犹新.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真宝扇还是假宝扇,却是无法将大火扑灭的.像我们常用扇子扇煤炉,目的就是想把炉内火越扇越旺.如此,你是否知道,风究竟是助火,还是灭火呢?
                ②说起风,我们并不陌生.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风来耕田、提水、磨面、行船、发电…它为人类作出了许多贡献.然而,在风的大家族中,除了我们所共知的龙卷风、台风等熟悉的面孔外,还有人们比较陌生的火风.火风在气象科学上称作“焚风”.
                ③一般来说,如果不加预防,台风和龙卷风等强风会给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灾难和损失,而焚风也不例外.焚者,火也.冷季的焚风常引起积雪融化,甚至出现雪崩;暖季的焚风则使谷物或果实早熟,严重者可引起农作物枯萎,甚至使山林发生火灾.可见,风与火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在火灾现场,风对火势的蔓延发展影响很大.有时,即使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起火,因温度差和空气对流等原因也会起风,而且随着火势的不断扩大,风也会越来越大.
                ⑤众所周知,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一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越充足,可燃物的燃烧也就越剧烈;而当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时,即使氧气很充足,也不可能燃烧.例如,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要的足量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却不能使炉内环境温度低到煤的着火点以下,这样炉火持续燃烧,所以会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了.
                ⑥因此,风是助火还是灭火,主要取决于风的大小和可燃物的温度.当风使可燃物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时,风便灭火;当风无法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时,风便助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空战中,有一架飞机中弹着火,机智的飞行员通过加快飞机的飞行速度,使流过飞机的气流速度大幅度提高而最终灭火.又如,油井着火时,消防人员在油井附近引爆炸药,用爆炸引起的强烈气流来扑灭油井大火等.虽然上述火灾起因和灭火方法不尽相同,但他们利用的都是风能灭火这一原理.
                ⑦无独有偶,早在1980年,我国黑龙江大丰林业局机修厂的郭跃尊就根据这一原理研制成功了一种风力灭火机.这种灭火机重5.7千克,可喷出强度在32级以上的飓风,使火瞬间熄灭.这种风力灭火机在扑救小兴安岭的一场大火中大显神威,将两万多亩森林大火全部扑灭;而且在大兴安岭的恶性火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人们完全认识和掌握了风的脾气和特点后,人们一定能使“风助火势”变为“风抑火势”,让风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1)风究竟是助火还是灭火?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对本文的说明顺序以及文章第⑤⑥两段之间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B、逻辑顺序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C.空间顺序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D.逻辑顺序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说明文的语言是非常准确严密的,请你以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为例进行分析.
                这种风力灭火机在扑救小兴安岭的一场大火中
              ,将两万多亩森林大火全部扑灭;而且在大兴安岭的恶性火灾中,也发挥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的太空植物
                ①“神舟七号”遨游太空,激起人们美好的航天梦.你可曾知道,“神七”升空还可能丰富我们的餐桌呢.精选的农作物种子由返回式卫星或飞船搭载到太空,在微重力、高真空、零磁空间等条件下,就会发生地球上罕见的遗传变异,有可能呈现出一些新性状,产生更多变异性状优异的种予,这些种子再经科学家运用遗传技术精心研究,就能培育出太空植物.目前,我国的太空植物已有芝麻、茄子等系列品种,并且栽遍大江南北.
                ②“航芝1号”是我国首个航天芝麻品种.l996年,“航芝1号”原种搭乘我国第l7颗返回式卫星上天,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下,形成了一些突变体.科学家利用这些突变体,历经6年研究,培育出“航芝l号”.2005年,同样利用返回式卫星搭栽芝麻种子,成功培育出“中芝13”.航天芝麻除了质优的特点外,与一般芝麻相比产量可增加l0%~20%,经济价值很高.如今,“航芝1号”已遍布江淮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7个省,每年种植上百万亩,占江淮主产区芝麻种植总面积的20%.
                ③除了太空芝麻,太空茄子也是一个优质的品种.它是成功选育培植并顺利进入市场的第一种太空蔬菜.这种茄子成熟时呈紫红色,放到锅里一炒就又变成了绿色.2008年,太空茄子在山东、湖北两省已种植了几百亩.这种茄子产量很高,山东亩产接近1.5万公斤,湖北也能达到1万公斤.更特别的是,割掉茄子的主茎,对菜地追肥,茄子又会很快长出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太空茄子呈紫红色,比普通茄子售价高,但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仍供不应求.2002年搭乘“神舟四号”的共有4份农业材料,存活两份,分别被培育出了紫红色太空茄子和黑色太空茄子.黑色太空茄子有望于2009年通过项目验收并推广种植.
                ④1996年,食用菌种子也“飞”上了太空.由经过太空之旅的菌种培育出的食用茵,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可是,由于在太空中,无法控制试验条件,也无法进行测试,试验的可重复性又非常有限,因此种子的变异就不可预知,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没有得到理想的菌种后,这一项目暂时宣告停止.
                ⑤另外,太空稻、太空椒、太空瓜果等的试验也都在不断探索中,它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走上人们的餐桌.
                ⑥随着航天热的升温,太空植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成功进行了卫星或飞船搭载的“航天育种”研究.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已居世界先进水平,科研人员希望借助太空的特殊环境选育出更多的优异作物,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相关文章改写)
              (1)仔细阅读第①段,概括培育太空植物的具体步骤.
              (2)太空植物的哪些共同优点使它能够迅速推广,“栽遍大江南北”?
              (3)文中②~④段大量列举年份,是否表明该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请加以分析.
              (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中芝13”的产量与“航芝l号”以及其它芝麻的产量相比可增加l0%至20%.
              B.已培育成功的紫红色太空茄子和黑色太空茄子在烹饪时经翻炒就会变成绿色.
              C.食用菌种子经过太空之旅后,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
              D.我国科研人员将利用航天技术和遗传技术为我们培育出更多的太空植物.
            • 9.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月牙泉
                ①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月牙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晴空万里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
                ②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③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鸣沙山在刮风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④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
                ⑤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竞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⑥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予枯竭.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⑦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0万元贷款落实到位,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也已经顺利开工.将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后时,月牙泉一定会重现昔日碧波荡漾的胜景.
              (1)阅读全文,概括沙漠中的月牙泉“天旱不涸”、“不被飞沙埋没”的原因.
              (2)文章④⑤⑥段主要采用哪种说明顺序介绍月牙泉?
              (3)文章介绍月牙泉时,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举例说明.
              (4)月牙泉的变迁给我们当代人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 10.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看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 世纪70 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 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 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 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童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 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
              上升1 厘米到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 年,中国海平面
              上升1 厘米到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