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现代文阅读
                                          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
              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1)阅读原文,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加点词语“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
              (4)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纸书长智慧
                                                  徐知乾
                  ①近些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万全球的屏幕阅读也得到了持续发展,人们使用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各种屏幕阅读方式,其人数和次数均有显著上升,而纸质出版物的阅读量增加较为缓慢.那么,屏幕阅读有可能最终取代纸质阅读吗?《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市民首选的阅读方式中,对纸质阅读的选择达到了56.69%,屏幕阅读仅为42.72%这说明纸质阅读方式目前仍占据优势地位
                  ②纸质阅读为何魁力犹存呢?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就开始从多种角度来分析纸质阅读相对于屏幕阅读是否有其独特的价值,实验室的研究测试、民意调查和消费者报告均表明,纸质阅读的诸多优点是屏幕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例如,纸质阅读能让读者迅速有效地从长篇文字中找到想要读的内容,屏幕阅读就没有这么方便了,这就意味着给阅读造成了妨碍;与纸质阅读相比,屏幕阅读还会消耗更多的脑力资源,这也导致读者在疲惫状态下更加难以记住所阅读的内容;当读者面对纸张时,因不用担心广告是否会突然跳出来,不用去不断调节屏幕的页面,其精神状态相对更平静更舒展,纸质阅读的氛围显然更有助于促进理解和强化记忆.
                  ③纸质阅读除了在促进理解和强化记忆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外,其作为报纸书刊等纸质媒体本身,还独具优势.《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还显示,在回答为什么要选择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时,选择“考虑资料的权威性、学术性”和“需要深度阅读”的比例皆超过了60%,其它的理由还有“篇幅长”、“文字比图片比例大”、“专业性强”等.相比之下,网络文字在阅读内容的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等方面就大打折扣了.
                  ④研究人员还发现纸质媒体在所有权方面独具魅力.当你买下一本纸质书时,你就完全拥有它了,但如果你买一本电子书,那只是租到它而已.纸质书可以拿到二手市场上卖,当它变为稀有版本以后还可以升值,电子书却永远不会缺货.更重要的是,一旦你购买了纸质书,这书就不会像电子书那样,有可能面临被他人通过远程控制手段把书的内容删除或替换的危险.由此看来,开卷有益这句话本身还有一层以往被人们忽视的意义,那就是:阅读并收藏纸质书卷,不但能益智,书卷本身还可能保值增值,其“益”处还真不能小觑呢.
              ⑤不过,人们发掘纸质阅读和纸质媒体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呼吁人们放弃屏幕阅读和数字媒体,而是提示人们,没有必要厚此薄彼,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环境来寻找合适的阅读方式.如果单纯认为纸质阅读和纸质媒体过时了,那就显得有些偏执了.
              (1)阅读②、③两段,说说与屏幕阅读相比,纸质阅读的魅力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2)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从下面句子中找出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简要解说.
                  一旦你购买了纸质书,这书就不会像电子书那样,有可能面临被他人通过远程控制手段把书的内容删除或替换的危险.
            • 3. 细菌和病毒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2)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 4.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你见过
              吗?你尝过
              1
              1500
              吗?你听说过
               
              吗?这些农作物并非神话而是事实,它们的种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过太空之旅后而变得神奇无比.到太空中去培育更多更好的良种成为人类的新希望.空间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的这一希望奠定了基础.
                  ②在太空,物体的重量只有地面的百万分之一,被称为微重力状态,生物极易发生遗传变异,对细胞、蛋白质、微生物的培养十分有利.太空还剥去了大气层的“外衣”,太阳光辐射比地面强得多,宇宙高能重粒子极其丰富,将使种子、微生物等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发生有益突变,产生新物种.另外太空环境近似真空,没有污染.专家们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的
              ,为发展新材料、新物种、新医药等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和生产基地.在太空环境里,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要比地面快成千上万倍.
                  ③率先提出空间植物和微生物变异理论的美、俄科学家,多年来却与航天育种这一领域失之交臂,捷足先登的是“太空俱乐部”的后来者--中国.
                  ④我国返回式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为空间育种和生物学科研提供了契机.早在1986年,王大珩教授就提出运用航天搭载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建议.1987年我国首次利用卫星进行了植物种子和微生物材料的搭载试验,它拉开了我国航天育种研究的序幕.
                  ⑤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9颗卫星和两艘宇宙飞船上搭载了500多种植物、微生物等,培育出一批生物新品种、新品系、新种源.我国的空间育种成果赢得了世界的赞誉,美、俄、保加利亚等国科学家们纷纷表示了要求合作的愿望.
                  ⑥1996年10月,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精选处理的杂交水稻种子被放入返回式卫星,在太空中“修炼”了15天后返回地球.这些种子在海南繁育基地种植了44987株.经实验分析发现,一些水稻发生了高频率的变异,个别植株的性状分离变异率高达12%,比用射线辐射变异率高100倍,比自然变异率高数万倍.如今这批航天水稻已经进入第六代,形成了新品种,单季亩产达到800公斤.
                  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空间育种的总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第②段加点的“这些环境条件”具体指哪些?
              (3)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④~⑦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4)文章开头加点的部分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说说下列句中使用什么说明方法?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请简答.
                  经实验分析发现,一些水稻发生了高频率的变异,个别植株的性状分离变异率高达12%比用射线辐射变异率高100倍,比自然变异率高数万倍.
            • 5.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①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递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过2亿.
                  ③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因此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也可以使用微信对讲.其实微信相当于另一个QQ.但是不同于QQ的是,它在交友这块表现的更具时效性,也更强大.不论是塞班、安卓还是苹果的手机用户,只要安装了微信,就可以进行跨手机平台的畅通聊天.
                  ④而微信交友的方式也是非常的独特,那么微信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交友的?微信怎么用?请继续往下看.微信的使用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的.它与所有的即时聊天软件一样,需要注册与登入.但相对于其它即时聊天软件,微信的注册和登入更加的方便.QQ微信注册账号:如果你拥有QQ帐号,就可以不需要注册而直接使用QQ帐号登入微信.如果你不想使用QQ帐号登入的话,可以用手机号码进行快捷注册.只要选择好自己所在的国家,然后填下手机号码与登入密码就可以了,非常方便,10秒钟就能搞定.注册成功之后,你就将拥有一个微信帐号,你下次除了使用QQ帐号、手机号码登入之外,还可以使用微信帐号登入.
                  ⑤说完微信注册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微信都拥有什么独特的交友方式吧.
                  ⑥一:查看附件的人.微信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附近同样开启这项功能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他们.这个距离在100-1000米之内,只要是开启了查看附件的人的微信用户,都能在列表中看到.也许,就因为这个功能,你就找到了心目中的TA.二:摇一摇.摇一摇是微信最独特也是最强大的交友方式.支持通过摇一摇手机找到同时也在摇手机的朋友.只要是在同一时间摇动手机的微信用户,不论你在地球哪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认识彼此,非常强大.三:漂流瓶.微信支持扔漂流瓶匿名交友.相信大家对于漂流瓶都不会陌生,就是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放入瓶子,将它扔进水里,等待有缘人拾取.微信还支持将语音放进漂流瓶,非常给力.漂流瓶可以让你将自己想说的话装进瓶子,扔进大海,等待有缘人拾取.基本上,微信的交友方式就是这三大类别了.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搜索对方的微信号进行添加.
                  ⑦除了这几个给力的交友方式,微信还拥有很多辅助功能,比如QQ离线助手,微博私信助手等等.
                  ⑧对于喜欢交友的朋友来说,微信绝对是一款神器
              (1)阅读全文,“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2)文段④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理解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微信绝对是一款神器”中“神器”的含义.
            • 7. 低碳旅游
                  旅游业,从来都是绿色行业
              ,而“低碳”概念的大行其道也毋庸置疑地为未来的旅行增添了更多低碳的色彩.
              “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消耗的旅游方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我们在旅行中所释放的“碳”.例如,周迅在参加一个网站举行的倡导低碳旅游活动时对媒体宣称,捐出238棵树苗来抵消自己2008年的碳排放量.
              进入21世纪,虽然多数人不知“低碳”是何物,但游客也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其中包含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出行等方式.
              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在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去欧美旅游的朋友都知道,出行前旅行社常常会提醒游客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物品,因为境外很多酒店并不提供这些物品.可游客常常会质疑,是不是旅行社给他们在境外安排的酒店档次太低,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没配备.而现在,游客都能理解境外酒店那些做法是出于环保的考虑.据了解,目前国内等地,也出现了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这表明“低碳”意识正慢慢走进大众旅游.
                  不过,对于正在摸索低碳旅游可行性措施的旅游业界来说,要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作为旅游主体的广大旅游者,要为低碳旅游做出努力,则相对容易得多.例如,假日去郊外,旅游者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习惯,在汽车后备箱中放上一辆折叠自行车,开车至郊外,改骑自行车去体验野外的自然风光,便能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切实为低碳作点贡献.骑单车或是徒步,这两种以人工为动力的旅游,是每个人都应采取的简约低碳旅游方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尽可能多地采取拼车的方式.旅游时,也尽可能多地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
                  2011年的出游方式将向时尚、新潮、科技、环保方向发展.新旅游方式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可以到达更远的目的地,体验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旅途生活.倡导旅游新时尚,让我们做到低碳旅游,绿色出行.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
              (2)依据选文信息,给“低碳旅游”下定义.
              (3)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加着重号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5)除了“低碳旅游”,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到“低碳”?请试举两例.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就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些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北极熊的数量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
              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许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 9. 阅读《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完成下列各题.
                  ①“不含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究竟如何看待食品包装上“自卖自夸”的诱人说辞?这里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来解剖其中的潜台词和产品真相.
                  ②“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其他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增鲜剂之类都可能在里面.
                  ③很多食品本来就不需要用防腐剂,如罐头,一些极干的食品,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因为罐头在制作过程中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最后密封包装,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没有水,细菌无法繁殖.大量盐和糖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④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的盐对健康的危害,要比微量的防腐剂厉害得多.比如,一些酱油、咸菜等宣称“不含防腐剂”,但它们通常都是成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
                  ⑤“不含人工色素”,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如红曲色素、紫胶红等.
                  ⑥对号称“纯天然”的食品也要辨明其真相.商场里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象.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后才发现,它含的原果汁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约80%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辅料.
                  ⑦“不含蔗糖”的说法常见于糊粉类产品,或饼干、点心之类.“不含蔗糖”,即不含我们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其吸引.其实,这真是一大陷阱.
                  ⑧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不止蔗糖.精致淀粉令血糖上升的速度已够快了,而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中,却常能看到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⑨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也不意味比其他产品合营养素更高.不加蔗糖,往往用淀粉、糊精、油脂之类代替,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问题还在于,它们还常给人一种“高档”“滋补”的美妙感觉.
                                                                                   (《羊城晚报》)
              (1)有人认为第④段没什么用,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2)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不含蔗糖”这一说法的潜台词和真相各是什么?
            • 10.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