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知趣,形容人对世事要有自知之明,识时务,知进退.《西游记》第九十三回说:“你这黑子不知趣.”《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凤姐打量了一回,见他生得干净俏丽,说话知趣.”旧时,主客会面,只要主人一端茶碗,客人就会主动告辞;现在,主人一看表,客人就该走了,这就叫知趣.反之,如果继续留下来喋喋不休,那就是不知趣、讨人嫌,会遭人白眼.
                  ②勾践复国成功,范蠡看得出他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知趣地挂冠而去,后来成为著名大款陶朱公;文种却不知趣,还梦想着共享荣华富贵,不料却被勾践赐死,成了兔死狗烹一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琢磨着怎么收拾帮他上台的那些老哥们,好在那些鲁莽武夫还都知趣,酒席桌上听了新皇帝一番“肺腑之言”,便纷纷辞官告老还乡,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闹剧.
                  ③可见,知趣是修养,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避免尴尬,保持尊严,不受羞辱的人生技巧与常识.古人曰“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趣的人,就是“有眼色”“识相”,他们不勉强行事,不一意孤行,不剑走偏锋,亦不厚颜无耻,因而朋友多,圈子广,大家都喜欢,上司也赏识,活得从容、安稳.不论是身在情场、商场还是官场、职场,都需要知趣,也就是见好就收,把握分寸,进退有据,善于审时度势.
                  ④江湖好汉,虽放荡不羁,但若不知趣也不好混.《水浒》里的白衣秀士王伦,不文不武,难以服众,加之心胸狭窄,平时勉强坐得头把交椅.晁盖一干英雄入伙后,个个都比他强,他要是识相点主动让贤,怎么也得混个二三把手,可他却不知趣,硬要撵晁盖等下山,竟被林冲一刀杀死,成了梁山唯一一个被自家兄弟杀死的头领.
                  ⑤官场驰骋,要勇于进取,也要会顺势而退,否则会被视为不知趣.特别是官员卸任后,就要彻底放手,不要再发挥“余热”,指手画脚,不要摆老资格,更不要“扶上马,送一程,迟迟不放马缰绳”,如果过于恋栈,那就是不知趣.退就要退得彻底,不怕门可罗雀,不怕人走茶凉,这是个基本规律,谁都有下台的一天,知趣地退,对自己对后任对大家都是好事.
                  ⑥商场拼搏,要善经营,也要知趣,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极知趣的人,他们留够自己花的钱,其余都捐赠社会,得之于民,回报于民,结果是他们享得慈善盛名,弱势群体得到救助,皆大欢喜.而那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爱钱如命的葛朗台,慈善不出头,捐赠不露面,那就是不知趣,不仅舆论指责,民众抱怨,其亲属还可能为其遗产争执不休,甚至对簿公堂!
                  ⑦情场角逐,知趣也很必要.恋人交往,不管曾经怎样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如果一方暗示缘分已尽,不愿再继续来往,聪明者就应该知趣地主动退出,不应再死缠烂打,心存侥幸,否则,等对方说出更绝情的话,闹个鱼死网破,就会自取其辱,受伤更深.
                  ⑧活得知趣固然重要,死得知趣也不无意义.我特别羡慕古书中描写的那些德高望重之士,往往是得享高寿,“无疾而终”,活得好好的,突然两眼一闭,驾鹤西去,那就是死得知趣. 自己不痛苦,也不拖累家人,如泰戈尔言:“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那不知道要做多少善事才能修来这样的福分.
              (1)简析第①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看,知趣的人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
              (3)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说谈谈你的理解.
            • 2.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各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4)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 3. 阅读《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回答下列各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岁成长的是身体,10岁成长的是知识,20岁成长的是情感,50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过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⑦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⑧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这件事.
              (2)请为第③段文字“活到老,学到老”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3)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丰饶”的含义.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文章结尾说“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请列举一件你生活中既带有成长的标志又能给你幸福感觉的事.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坚持“一件事原则”
              亲爱的埃迪:
                  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②在对一百多位获得杰出成就的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著名行为学者哈迈尔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的优点.
                  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终成为著名的商界大亨;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他排除万难专心于此,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著名的律师之一…
                  ④孩子,这些人物都是你所熟悉的,从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明确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这个目标上的行为,井要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而且将之付诸实际行动.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他们专心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无从谈起.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望.
                  ⑤孩子,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强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假设你准备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或是一位显赫的商界主管,或是一位能力高超的金融家…那么你最好在每天就寝前及起床后,花上10分钟把你的思想集中在这项愿望上,以决定应该如何进行才有可能把它变成事实.
                  ⑥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应该把你的眼光投向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假想你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假想你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是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付出努力.
                  ⑦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成功,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戒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权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你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儿,做得好一点儿,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⑧孩子,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全心专注在你所期望的一件事上,必如所期.祝你进步!
                                                                                       深爱你的父亲
                                                                             (作者:弗罗姆.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⑥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做一个汉字传人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ǔ齿”,“濒临”成了“pín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ō”,口语里读音为“shuō”,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ì”.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秦光,有删改)
              (1)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2)第2段举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的事例,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3)读第5段,说出划线句子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4)“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锦旗上的感谢语.上面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这个错别字.故宫作为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地方,竟然也写错别字.如果将这个事例放到文中,你认为放到第几段最合适?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要做一个汉字的传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 6. 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这恰如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请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认证方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3)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2)请分别说出林语堂和黄山谷对待读书的观点,作者对他们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3)请结合②③段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
            • 8.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④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通篇用“你”“你们”这一称呼,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
            • 9. 阅读《不朽之盛事》.回答下列各题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辨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蒂,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曾与哪位写书人进行过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文中涉及到的作品除外)
            • 10.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       郭兵
                ①从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十二五”全国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
                ②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④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有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⑤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很吃了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⑥文化复兴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意,请指出“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句中“振奋人心”的具体内涵.
              (2)文章第自然段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这一观点的?请试作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