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一文,完成问题。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③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④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感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⑤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1)题目中“傻劲”的含义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④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 2. 阅读韩皓月的《印象》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记得《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不必使出“降龙十八掌”,所有的侠客见了,都会抱拳叫一声“洪老前辈”。让他扬名立万的,不是绝世武功,而是留给别人的侠肝义胆的印象。
                 ②生活中,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擦肩而过,也会给对方留下印象,譬如,你是一个和善的人,还是一个凶恶的人。如果相处的日子长了,大家还对你没什么印象,那一定是你混到了中庸的位置上,说不上好,也算不上坏,马马虎虎,一辈子混下去了。
                 ③在富有和贫穷之间,有良知的富人和有骨气的穷人,会让人印象深刻。在美和丑之间,心灵美的比模样好看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其实,除非对你有想法,否则,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你的长相。大家在意更多的是你活成了什么样,而不是长成了什么样。
                 ④你说过刻薄的话,尽管听的人嘴上什么也不说,但心里会想:这个人咋这么损呢?你做过刻毒的事,旁观的人一扭头走了,但心里会说:这个人咋这么阴呢?印象,就是别人表面上跟你嘻嘻哈哈,但爱憎已在心里。
                 ⑤一个爱吃亏的人,会给所有人留下好印象。爱占便宜的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另一个爱占便宜的人也瞧不上他。是的,没有谁会喜欢自私的人。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宽恕自私,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曾自私过。因为惭愧,所以姑息。
                 ⑥印象一旦形成了,是很难被改变的。张嘴就是谎话的人,讲了真话也没人敢相信。坏事做尽的人,偶尔做件好事,也没人会认可。一个人,若留给人的印象是从人性丑恶处来的,就再难撼动了。人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算被人看透了。
                 ⑦有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男生,若干年之后男生才知道,女孩之所以爱他,只是因为在某次野营的时候,他每次切完菜放置刀的时候,都要刀刃朝里,刀背朝着大家。生活中,好多刻骨铭心的印象,都来自于小细节。看好一个人与看穿一个人,始于细节,终于印象。
                 ⑧一切都在细节里发酵,一切都在印象里成全。
              (选自《时代青年》,有改动)
              (1)说说文章第①段有哪些作用。
              (2)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在全文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诊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4)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刮目相看的创新精神?
            • 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与 志 愿 精 神 同 在
                ①在西部,是他们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不远千里来到大山深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在春节,是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扶老搀幼、维持秩序,为春运奔波忙碌;在社区,是他们舍弃休息时间,美化环境,帮助别人,做着润物无声的努力;在大型活动现场,是他们穿着统一的衣服,以奉献为荣,以付出为乐…“我奉献,我快乐”,他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志愿者!他们心怀志愿精神,心存一份大爱,甘于付出;肩挑一份责任,乐于奉献.
                ②当然,许许多多的人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但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志愿精神的光芒.
                ③五十年前逝世的雷锋同志,那个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拥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留给我们多少感动和教益.“最美妈妈”吴菊萍伸出双臂,不假思索地接住从10楼坠落的孩子,这是瞬间迸发出的人性光辉,是心存大爱、舍身忘己的志愿精神.长江大学的学子们手牵手筑起一道“生命之链”,拯救落水儿童,这是危急关头冲锋在前、不求回报,甚至敢于献出宝贵生命的志愿精神.
                ④我们的社会呼唤志愿精神,呼唤存于每个人心底的善良、爱心、同情心,呼唤敢于担责的勇气、不怕繁琐的耐心、纷繁社会中的那一份温暖.很多人慨叹,现在社会冷漠成风,成为一种“传染病”,而志愿精神,就像融融的火,只要每人心中存了星星点点,便能形成燎原之势,最终让“传染病”在
              中消灭.我们没有理由不与志愿精神同在,我相信,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志愿精神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睦、融洽、友爱就指日可待了.
                                                                                  (文/张烁,有删改)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大火”的含义是什么?
            • 5.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太可惋惜”.无论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剌奏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遇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常常如影相随.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正视遗憾.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作人生中的另外一道风景.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帮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有删改)
              (1)本文围绕“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这一中心论点设立了哪些分论点?
              (2)请仿照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得照抄原文中的事例.
              (3)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6. 阅读《平视》.回答下列各题
                                                         平  视
                 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平视.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②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
                 ③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
                 ④因此,我们要平视!
                 ⑤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平视.
                  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平视.
                 ⑦但做到平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⑧面对世界,我们要平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平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平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选文有较大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
              (3)怎样才能做到平视?
              (4)文中作者所反对的“仰视”是有特定含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多用“仰视”来表示尊敬和仰慕,请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我们不仰视…,我们仰视…”的句式写一个句子.
              【示例】我们不仰视作威作福的权贵,我们仰视一心为民的公仆.
            • 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8.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②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③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作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④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回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力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复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作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作品.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⑤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选自《周国平文选集》,海南出版社,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全文,理解“读书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句的深刻含义.
              (3)第四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找出其中的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4)梁启超在《敬业与乐来》中提醒要“乐业”,本文作者说要愉快地读书.请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是愉快的事还是苦事的看法.
            • 9.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汪金友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 10.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①人在世上,难免都会遇到困难.此时,如果你向身处困境中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给他善意的帮助,他不但会乐意接受,而且会心存感激.当然,要帮助他人,你就要付出一些劳动,或是受到一些损失.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付出和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②中国有句俗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很多年以前,有两个穷小伙子在斯坦福大学半工半读,非常困难.这时候,大钢琴家伊格纳西•帕德鲁斯基请他们帮忙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将音乐会所得的1600美元全部作为酬金给了他们.一战结束后,帕德鲁斯基担任了波兰总理.当他为成千上万的饥民四处奔波时,只有一个人,即美国食品与救济署的署长郝伯特•胡佛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一吨吨食品运到了波兰救了饥民.后来,帕德鲁斯基总理在巴黎见到了胡佛,向他表示感谢.胡佛回答说:“不用谢,完全不用.帕德鲁斯基先生,有件事你可能忘了:早先有两个穷大学生很困难,但您帮助了他们.其中一个,就是我.”这真是“善因出善果”啊!
                ③退一步来说,你帮助了别人,即使他不报答你,也决不会做于你不利的事情,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你的一种帮助呢?哈默在成为美国石油大王之前,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他随同伴流亡到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并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一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一头雾水的哈默面前从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结果,再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行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从镇长的话中,哈默领悟到: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花圃,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就如同花圃前面的小路.生活的天空不仅仅是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那些在雨路中前行的人们如果能有一条可以通过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花圃呢?
                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⑤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保持一颗同情心吧!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伸出友爱之手,尽力帮人一把.请相信,只要大家都这样做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
              (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
              (2)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画“      ”线句有什么作用?
              (4)请你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字数40字以内).
              (5)读完选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