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_______和诗的特点,它通过对_________的描绘和对海燕________________的刻画,深刻反映了本文的主题,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1) 第七段“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2) 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的,为什么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鹤、朱雀、苍鹭的描述?



              (3) 文章第五段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为什么?



              (4) 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多于10个字)


            • 3.

              精神灿烂

              张丽钧

              ①凡清代画家石涛看得上的书画,定然符合他给出的一个标准,那就是——“精神灿烂”。

              ②自打这个词语植入我的心境,我发现自己几乎依赖上了这种表达。看到一株树生得蓬勃,便夸它“精神灿烂”;看到一枝花开得忘情,也赞它“精神灿烂”;在厨房的角落,惊喜发现一棵被遗忘的葱居然自顾自地挺出了一个娇嫩花苞,也慨然颂之“精神灿烂”;________________。

              ③在清末绣娘沈寿的艺术馆,驻足精妙绝伦的绣品前,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这个女子能让一代巨贾张謇为她写出“因君强饭我加餐”的浓情诗句,她将灿烂之情交付针线,那细密的针脚里,摇曳着她饱满多姿的生命。她锦绣的心思,绚丽烂漫,无人能及。

              ④学校走廊里挂着一些老照片,尤其其中一幅,青年学生在文艺汇演中夺了奖,带着夸张的妆容,在镜头前由衷地、卖力地笑。我相信,每一个从这幅照片前经过的人,不管揣了怎样沉沉的心事,都会被那笑的洪流不由分说地裹挟了,让自己的心也跟着泛起一朵欢悦的浪花。

              ⑤美国著名插画家“塔莎奶奶”最欣赏萧伯纳的一句话:“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怕的事。”为了让“年轻”永驻,她不惜花费30年的光阴,在荒野上建成了鲜花盛开的美丽农庄。她守着如花的生命,怀着如花的心情,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美妙童话。满脸皱纹如菊、双手青筋如虬的她,扎着俏丽的小花巾,穿着素色布裙,赤着脚,修剪草坪,逗弄小狗,泛舟清溪,吟诗作画。她说,下过雪后,她喜欢去寻觅动物的足迹,她把鼹鼠的足迹比喻成“一串项链”,把小鸟的足迹比喻成“蕾丝花纹”。92岁依然美丽优雅的女人,告诉世界,精神灿烂,可以击溃衰老。

              ⑥在石涛看来,“精神灿烂”的对面,颓然站立着的是“灵魂浅薄”。我多么怕,怕太多的人被它巨大的阴影罩住。我们的灵魂情态,我们的生命状态,一旦陷入这样的泥淖。它分娩出的产品(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定然是劣质的、速朽的、甚至是富含毒素的……

              ⑦相信吧!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


              (1) 请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悟,在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2)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精神灿烂”的实质是什么。



              (3) 请至少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塔莎奶奶”的性格特征。



              (4) 作者为什么说“我多么怕,怕太多的人被它巨大的阴影罩住。”


            • 4.

              填空。

              (1)《黔之驴》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 ,字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__________________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 5.
              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 6.

              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2)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空回答问题。
              ①第4段对鲁迅先生的 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 _______ ,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___________之情。
              ②第5、6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  _______”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 ________ 的写法,表现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突出鲁迅所作的工作是 _________ 的伟大工作。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鲁迅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2)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 8.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 9.

              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

              ​                                            
            • 10.

              阅读1-7自然段。

              (1) 

              文章 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 开头有何作用?
              ​                                          

              (2)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                                         

              (3) 

              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                               )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                   )

              (4) 

              “精神食粮”和第七段中“这”分别 指代什么?(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说说“他想 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 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 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 伴侣,因 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 一剂救济的 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 (“做”没有说)

                                                                                                                     

              (9) 

              “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 事例说明了什么?
                                                                                                                     

              (10) 

              “他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 含义

                                                                                                                     

              (11) 

              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12) 

              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13)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14) 

              概括3--5段叙述的主要内容(含标点不超过15字)。

                                                                                                                     

              (15) 

              第5段,作者运用了 ________的表达方式对前文作了总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