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甲文作者是柳宗元,乙文作者是宋朝的    (人名),他们与另六位散文代表作家合称“    ”.
              (2)甲文以潭中鱼“    ”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乙文提到的“积水空明”用以表现    ,从而衬托出作者    的心情.
            • 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⑪父亲夸,好儿子!
              ⑫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⑬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⑭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⑮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⑯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⑰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⑱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⑲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⑳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㉑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㉒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㉓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㉔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㉕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㉖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㉗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㉘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
              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㉙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㉚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㉛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㉜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㉝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㉞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
            •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爱的“号兵”
                                                    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正
              危坐     ②浩
                    ③通
                    ④
              绰有余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4. 妈妈的树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比香椿树高大了许多,妈妈却说白杨树是比香椿树晚一年栽的.刚栽下的时候,香椿树比白杨树高了好多,可是只一年的时间,白杨树就长过了香椿树.妈妈很喜欢白杨树.她常说白杨树是上天赐给大地的树,它总是高昂着头,连着它的每一条枝干、每一片树叶一个劲儿向上长,想回到天堂里去,所以它比其它树都要长得高,长得快.妈妈希望我和弟弟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我也很喜欢白杨树.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再上树就要打断你的腿…”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妈妈把柿子树栽在了猪圈边.柿子树的树冠长得像一把巨大的伞,大半个猪圈都让它给盖住了.盛夏的时候,猪就躲在树荫底下乘凉.柿子树那股独特的淡淡的清香,从春天开花一直延绵到秋果累累,完全遮盖住了猪圈的气味,让一个农家院子自始至终都萦绕着淡淡的香气.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1)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2)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
              (3)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
              (4)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做  客
                                              游  睿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③10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④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⑤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青青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⑥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⑦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⑧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⑨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⑩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⑪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⑫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⑬…
              ⑭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⑮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⑯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⑰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青青的一句话,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①“做客”有什么含义?
              ②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
              (3)第⑬段省略了小伙伴们说的话,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像,把其中两个小伙伴说的话填补在下面横线上.
              第一个小伙伴说:    
              第二个小伙伴说:    
              (4)品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青青说话时的心理.
              (5)戴眼镜叔叔为孩子们拍摄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语.(20字以内)
            • 6. 放牛
                                              李汉荣
                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
              ,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能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老伙伴!
                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摘自《读者》
              (1)阅读全文,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请你筛选或概括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填写在答题卷的括号内.
                  →喜欢(信任)→    →悲伤→怀念→    
              (2)第8自然段中说,“父亲既然那样放心”,这是为什么?
              (3)画波浪线的第19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一段描述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全文分析,第24自然段中“生命的气息”是指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的?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 考
                                               丰子恺 
                  ①今年的早秋,我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②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亲戚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也还有好几个人,父母、亲戚或先生.我名为送考,其实没有重要责任,一切都有别人指挥.因此我颇有闲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
                  ③坐船出门的那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无烟火药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里?”
                  ④我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虽老羞,并不成怒,管自笑(1)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喜欢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自管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
                  ⑤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带了一肚皮“穿山甲喜欢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到了晚上,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这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⑥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终于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我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教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就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在他们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终于他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激动地呼喊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
                  ⑦“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编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2),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⑧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1923年写于杭州西湖招竖寺
                                                                                          (有删改)
              (1)有人认为第①段中“到杭州来投考”的“来”应改为“去”,你如何看待?
              (2)阅读③~⑦段,概括小学生投考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3)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写了作者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
                  
                  
              (4)第⑥段中作者通过对孩子们神情举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们等待发榜的心理变化.请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他们心理的变化过程.
              (5)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的理解.
              (6)结合全文,联系实际,你觉得应该如何应考?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声吆喝
                                                   召 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2006年4月)
              (1)文章开头“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一句,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
              (2)第3自然段“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
              (3)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腊梅各具有什么特征?
              (4)卖花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6)文章结尾一段写道:“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榜   样
                                                 秦  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        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的心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
              (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①“悲”    
              ②“壮”    
            • 10. 趴  下
                  ①美国大西洋赌城的一个周末,一位老太太玩老虎机赢了一桶25美分的硬币.他决定先把这桶硬币放到酒店房间里,然后再下来和丈夫一起吃晚餐.
                  ②老太太捧着那桶硬币走到电梯前.她正要跨进电梯,却发现里面早已有人--两个黑人!
                  ③其中一个身材魁梧,高大得有些吓人.老太太惊呆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黑人要打劫我.但转而又想:不要心存偏见,这两个黑人看起来都颇有绅士风度.可她思想中的种族观念根深蒂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让她不知道是否该走进电梯.
                  ④太太呆呆地站在那里,犹豫不定地望着那两个黑人,既紧张又害怕,内心还有一种羞耻感.她想:但愿他们不要看懂我的心思.可她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她犹豫迟疑的样子如此明显,任何人都能看穿她的想法.
                  ⑤老太太的脸开始变红.她知道自己不能老是站在那儿不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她终于迈腿踏进了电梯.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1秒钟,2秒钟,3秒钟…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她内心的恐惧也在一点一点地堆积.
                  ⑥电梯依然原地不动.“上帝呀!”老太太心想,“我已被他们困在了电梯里,他们是不是就要动手了?”她心跳加速,所有毛孔开始冒冷汗.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个黑人说:“Hit the floor!”(趴到地上).本能告诉她:千万不要反抗,照他们说的去做.老太太慌慌张张地放开小桶,双手按地趴下.那桶硬币“哗啦啦”地掉在地上,到处乱滚.
                  ⑦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电梯里一片静寂.几秒钟后,老太太听到一个黑人非常礼貌地说:“夫人,如果你能告诉我们你住哪一层,我们很高兴帮你按一下按钮.”她抬起头,疑惑地看着那两个高大的黑人.他们伸出手,将她搀扶起来.老太太有些不解,惊魂未定,两条腿也不听使唤.这时,那位黑人解释说:“当我和朋友说‘Hit the floor’时,我是要朋友按我们要去的楼层按钮,而不是让您趴到地上,夫人!”(英语中“Hit the floor”有两个含义:趴到地上;按电梯的楼层按钮.)
                  ⑧两位黑人互相对了一下眼神,极力控制住自己不要笑出来.老太太感到无地自容.她想:我的老天,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
                  ⑨三个人一起动手,将滚落一地的硬币一一捡起,放回老太太的小桶里.电梯到了老太太所在的楼层后,两个黑人坚持要把她送到房间门口,礼貌地道晚安,转身离去.就在老太太走进房间的时候,她听到两个人在楼道里大声笑了起来.
                  ⑩第二天一早,一束鲜花送到了老太太的房间--12朵娇艳的玫瑰,每一朵玫瑰花上都挂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随鲜花送来的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两位黑人的名字.”
                                                         (选自《读书文摘》2011年2月总第210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⑧段“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中的“错误”指什么?她为何会犯错?
              (3)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两位黑人给老太太送花送钱的目的是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读完本文,你从老太太和两位黑人身上各得到了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