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或物质(如下表所示).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假设亲代噬菌体只有一个)

               

              噬菌体

              细菌

              DNA或核苷酸

              32P标记

              31P标记

              蛋白质或氨基酸

              32S标记

              35S标记

              (1)子代噬菌体中,只含32P的有_____个;同时含有32P和31P的有_____个.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_____元素,由此说明_____.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都含有_____元素,这是因为_____.

            • 2.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何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应至少大于____min,否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3)32P标记的某一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最后产生1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的P元素为___________,其形成的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

            • 3. 双链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早在1966年,日本科学家冈崎提出DNA半不连续复制假说,DNA复制形成互补子链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形成,另一条子链不连续即先形成短链片段(见图1)。为验证这一假说,冈崎进行了如下实验:让T4噬菌体在20 ℃时侵染大肠杆菌70 min后,将同位素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在2 s、7 s、15 s、30 s、60 s、120 s后,分离T4噬菌体DNA并通过加热使DNA分子变性、全部解螺旋,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DNA单链片段分布位置确定片段大小(分子越小离试管口距离越近),并检测相应位置DNA单链片段的放射性,结果见图2。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1)以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最终在噬菌体DNA中检测到放射性,其原因是                  

              (2)若1个双链DNA片段中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350个。该DNA连续复制4次,在第4次复制时需要消耗 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复制4次后含亲代脱氧核苷酸链的DNA有          个。

              (3)DNA解旋在细胞中需要解旋酶的催化,在体外通过加热也能实现。解旋酶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但能          。研究表明,在DNA分子加热解链时,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需要解链温度越高的原因是          

              (4)图2中,与60 s结果相比,120 s结果中短链片段减少的原因是          。该实验结果为冈崎假说提供的有力证据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