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图1显示太平洋某部分岛屿上几种鸟类的分布及迁徙情况.图2显示其中的S鸟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与代数的关系,其中n代表种群的个体数.

              (1)图1显示,相对于X岛,Y岛上的鸟的______多样性减小.

              (2)S鸟有黑羽(AA)、杂羽(Aa)、灰羽(aa)三种表现型,当S鸟迁至Y岛后,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统计发现灰羽个体只占1%,Y岛S鸟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估算Y岛S鸟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______.

              (3)经过多个阶段的迁移,在各岛上发现源于S鸟的14种鸟,说明S鸟在不断进化,进化的原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据图2判断,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多选).

              A.群体越小,某些基因消失的几率越大  B.群体越小,种群基因越偏离原始种群

              C.群体越大,种群遗传多样性越易消失  D.群体越大,种群纯合子越倾向于增加

              (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鸟类群体数量的人为因素有______(多选).

              A.栖息地开发                   B.烈性病毒的出现

              C.栖息地污染                   D.栖息地因地震被岛屿化.

            • 2.

              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他们选取未被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且以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群落

              A

              B

              C

              D

              植物种类

              150

              121

              69

              0

              有机碳储

              量(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0

              凋落物

              2.0

              3.5

              5.4

              0

              土壤

              161.9

              143.2

              117.7

              86.1

              总计

              220.1

              197.6

              166.6

              86.1

              (1)研究人员采用样方法调查各群落的植物种类,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表中数值应是植物种类________。

              (2)调查结果显示随薇甘菊入侵强度增大,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是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3)薇甘菊入侵使植被凋落程度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_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调查研究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 3.

              下面左图表示利用人工生态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示意图,右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绿藻时,常用________法调查种群密度,而主要依据种群的___________来预测芦苇数量的变化趋势。

              (2)绿藻等藻类出现垂直分层现象的生态因素是           

              (3)输入该湿地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C的能量最多为B的20%? _____(是、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生活污水过度流入人工生态湿地会使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

            • 4.

              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甲图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图中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植被生长。火灾后的草原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 5.

              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            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       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 6. 下表是某河流干涸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演替为_________________演替。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用_____________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_______________。几年后,鼠害日益猖獗,能有效降低鼠种群密度的生物防治措施为_______________。

              (4)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第6年植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有关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各部分有机物中的含碳量,单位kg/(hm2•a).

              若将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折合为葡萄糖进行计算,已知1kg葡萄糖储存的能量为1.6×104kJ,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0hm2,则第6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 kJ,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

            • 7.

              某研究小组以酵母菌为对象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法。取样前,要将培养液摇匀,目的是______。制片时,首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___________,让其自行渗入,最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计数室不能有气泡产生,如果有会导致计数结果________


              (2)下图表示将样液稀释10倍后,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细胞分布见图,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 个/mL



              (3)该同学将试管中的培养液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下图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 8. (7分) 滨州市北部沿海有广阔的湿地。近几年来,工业污染使得该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此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主要植物类型

              昆虫种类数

              昆虫密度实验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区

               海蓬子

               互花米草

              47

              20

               14只/m2

               2.3只/m2

               对照区

               海蓬子

              海蓬子

              47

              40

               13只/m2

              11只/m2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下图回答: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 _________。②若鸟的食物有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 9. 55、如下图1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图2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的A、C分别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为________,请画出图1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________,要调查此生态系统中野兔的数量,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调查得到的数量往往比实际数量要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图2中的甲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水平。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某草原生态系统存在如图2所示的食物网,在甲的能量一定时,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1︰3,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约是原来的________倍(精确到百分位),调整后丙的能量利用率会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

            • 10. 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________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