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 2.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种动物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时,乙种动物的数量约为500头
              B.甲种植物的K值应远大于1000,而丙种动物的K值应远小于1000
              C.当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时,短时间内会导致甲种植物减少,丙种动物增多
              D.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甲、乙、丙三种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 3.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食量大,咬食水稻等农作物,可造成严重减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能污染水体。因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繁殖量惊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福寿螺导致水稻减产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低,抵抗力稳定性差
              B.福寿螺获取的能量的一部分用于呼吸耗散,其余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C.福寿螺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D.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J型曲线,可引入天敌控制其数量
            • 4.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 5. (每空2分,共18分)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________×103 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 6.
              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如图所示的模型(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害虫和天敌K值的数据分别为(  )
              A.N1和P1
              B.N1和P2
              C.N2和P2
              D.N3和P3
            • 7.

              下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120只、标志的有4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300只   
              B.400只     
              C.600      
              D.800只
            • 8.

              下表是某河流干涸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结构中,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再次被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第6年植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有关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各部分有机物中的含碳量(单位:kg·hm-2)。

              若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0hm2,则第6年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用含碳量表示),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遗体、残枝败叶中的含碳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中。

            • 9.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