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__(至少2个)。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其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类型)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________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人工输入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2项)等。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图示,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调查两相近池塘A、B的物种及种群数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两池塘内的物种相同,池塘A、B比较:从物种丰富度角度分析,结论是____________;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池塘A中的7种生物间存在食物关系且分属于四个营养级,则最高营养级最可能是物种________;池塘B中的优势种___________。

              (3)若池塘B中的5以7为食物,则5和7之间可以进行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池塘A中鱼的习性发现,4和7生活在水的上层,6生活在中层,2和4生活在底层,这种分布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能够更好地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次性排入池塘B大量污水,导致多种生物死亡,该池塘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他们选取未被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且以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群落

              A

              B

              C

              D

              植物种类

              150

              121

              69

              0

              有机碳储

              量(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0

              凋落物

              2.0

              3.5

              5.4

              0

              土壤

              161.9

              143.2

              117.7

              86.1

              总计

              220.1

              197.6

              166.6

              86.1

              (1)研究人员采用样方法调查各群落的植物种类,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表中数值应是植物种类________。

              (2)调查结果显示随薇甘菊入侵强度增大,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是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3)薇甘菊入侵使植被凋落程度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_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调查研究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 4.

              下面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碳以    形式通过过程①固定在绿色植物(如玉米)中。若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越强。

              (2)如果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当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获得的能量为           kJ。

              (3)过程③表示  。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其他生物共同构成

              (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                           

            • 5.

              下面左图表示利用人工生态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示意图,右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绿藻时,常用________法调查种群密度,而主要依据种群的___________来预测芦苇数量的变化趋势。

              (2)绿藻等藻类出现垂直分层现象的生态因素是           

              (3)输入该湿地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C的能量最多为B的20%? _____(是、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生活污水过度流入人工生态湿地会使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

            • 6.

              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甲图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图中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植被生长。火灾后的草原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 7.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主要来自于________,图中A代表________。

              (2)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________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若大量捕捞白鲢,则草鱼的种群密度变化是__________。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

              (6)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 8.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________。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________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和________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 9.

              33.(10分)养猪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养猪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



              ⑴氧化塘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芦苇、绿藻、黑藻分布于不同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在    结构上有明显的    现象.

              ⑵初期,氧化塘藻类大量繁殖,氧气过度消耗,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加剧氧气消耗并产生有毒物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上述污染进一步加剧的过程属于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后来,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一段时间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种变化过程属于        .碳在这个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

              ⑶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 10. 下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                      (至少2个)。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类型)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                     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人工输入的能量有                     (至少2项)等。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                        

              (5)根据图示,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三类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的关系。(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