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3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3
              B.4号试管中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得到的菌落平均数恰为5号试管的10倍
              C.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7×109
              D.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高
            • 2.

              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D.氮源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 3.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下列操作中需要在火焰旁进行的一组是( )
              ①土壤取样 ②称取土壤  ③稀释土壤溶液  ④涂布平板 ⑤微生物的培养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 4. 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 5.
              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有误的是(  )
              A.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B.富集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培养的纤维素分解菌少
              C.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
              D.对照组可用同样量的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
            •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
              B.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C.只有得到了 3 个或 3 个以上菌落数目在 30~300 的平板,才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
            • 7.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为了调查某城市自来水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自来水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小组想检测水样中的活细菌含量。一般运用_____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在制备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如果你想在涂布接种某种微生物前,随机取了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固体培养基,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段时间,若空白培养基出现了菌落。请分析出现菌落的原因(写出二个)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培养基灭菌后,将1mL水样稀释1000倍,在4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4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3、50和47、26,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_____________ 。

              (3) 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菌种,划线5次须灼烧接种环__________次。

            • 8.

              生物技术实践]某生物兴趣小组试图探究牛和山羊的瘤胃中的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表所示,实验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        ,原理是                                  

              (2)实验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                             。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                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3)在实验过程中:①培养基、培养皿;②玻棒、试管、锥形瓶、吸管;③瘤胃中液体。其中需要灭菌是                 (填序号)。

              (4)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甲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甲同学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        

              ①取样不同    ②培养基污染    ③操作失误    ④没有设置对照

              (5)以上表培养基培养“目的菌”后,加入指示剂酚红后变红色,说明“目的菌”能分解尿素。得出该实验结论的理由是                    

              (6)为进一步确定取自瘤胃中液体的适当稀释倍数,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具有红色环带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           倍的稀释比较合适。

            • 9. 牛和山羊等反刍动物具有特殊的器官——瘤胃。瘤胃中高度缺氧,但生活着许多种微生物,每克瘤胃内容物中含有的细菌数高达109~1010个,其中有许多细菌能利用尿素中氮元素。为了获得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科研人员利用瘤胃内容物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图2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④步骤并培养后得到的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实验过程中所用培养基需要添加有机物且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

              ②.培养皿、锥形瓶需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灭菌

              ③.培养过程中锥形瓶瓶口应用橡胶塞密闭,过程③应选择残余尿素浓度最低的培养瓶中的微生物进一步接种

              ④.过程⑤重复多次的目的是进一步筛选纯化获得能分解尿素的菌株

              ⑤.图2A表示的是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接种时甲、乙、丙三个区域划线的操作顺序依次是甲、乙、丙

              ⑥.图2B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根据该结果推测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涂布不均匀

              ⑦.用图2B所对应的方法测定活菌数目时,测定值可能比实际值大

              ⑧.若需将获得的菌种长期保存,常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A.五项         
              B.六项          
              C.七项          
              D.八项
            • 10.

              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物)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现有一升土壤浸出液,用无菌吸管吸取1mL液样至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依次稀释103稀释度.各取0.1mL已稀释103倍的水样分别接种到三个培养基上培养,记录的菌落数分别为55、56、57,则每升原土壤浸出液样中菌体数为______.

                 (2)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从用途方面来看,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______.

                 (3)接种技术的核心是______.在划线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______,培养时,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圈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有透明圈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实验结果如图显示的A~E五种菌株中,______是最理想菌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