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粤港澳经济结合作中,广东具有劳动力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及制造业发达等有利条件,二港澳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资金、国际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改革开发30多年来,粤港澳合作从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分工,到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系列协议的签署和贯彻执行,再到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新区的破茧而出,一步步从渐进协作走向多边融合。近期,三地创新合作机制,推动申报设立“粤港澳自贸区”。

              材料三: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业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1)根据材料一,概括粤港澳三地开展经济合作的理由。(4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科学发展观和对外经济的相关知识,阐述推进粤港澳合作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意义。(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10分)

               

            • 2.

              (4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吹响了深化农村改革“集结号”,绘制出了一幅宏伟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蓝图。某校高三(1)班以“农村改革与创新”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关注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不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也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强调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1)请你阅读表格左边信息,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在答题卡对应序号处作答)(12分)

              粮食生产状况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粮食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科技不发达

              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粮食产销物流体系不完善

              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意愿不足

              我国成全球粮食价格高地,刺激粮食大量进口

              第二组:热议城镇化建设

              第二组同学展示了一组照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这种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热议。

                            (美丽的乡村)            (建设中的城镇)

              (2)有同学认为,中国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保护好传统民居。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该同学观点的合理性。(9分)

              (3)也有同学认为,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破坏一些传统民居是必然的,无可厚非。请你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行评析。(9分)

              第三组:认识基层民主协商

              农村的繁荣离不开乡村治理机制的完善。健全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实践,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化,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健全村民监督机制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客。

              (4)请你简要说明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历史观依据(2分),并从公民的角度分析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现实意义。(10分)

               

            • 3.

              (31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香烟,烟农看到的是如何种烟获利,经济学家看到的是烟草税如何征收,美术从业者看到的是如何设计包装,教育工作者看到的是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材料二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范围内13岁到15岁的年轻人中有78%称经常接触各种媒体上的烟草广告、促销等,大约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因此开始尝试吸烟。2013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材料三 某市出台控烟条例三年来,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改善,但也面临困境:公共场所禁烟尢部分只能靠自觉,酒楼商场等经营者担心禁烟影响生意,落实禁烟行动不积极;控烟执法缺人缺钱,只能每个月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联合执法。

              (1)运用所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解释为什么不同人对香烟有不同的看法。(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分析禁止烟草广告的合理性。(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你将如何参与控烟活动。(13分)

               

            • 4.

              (28分)2014年1月6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在合肥召开,会上指出,全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已编制完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驱动美好乡村

                  科技创新是驱动美好乡村建设的支撑。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以生态宜居、兴业富民为目标,作出了科技创新驱动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土地流转,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在科技驱动下,美好乡村建设将成为城乡联动的载体、生态文明的窗口。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经济意义。(8分)

              保护传统村落

                  安徽城乡建设一体化、城镇化加快了安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安徽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安徽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正慢慢被人遗忘,江南玉米之乡的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凝聚着安徽人勤劳勇敢、敢为人先的安徽精神,是安徽人精神坐标,也是维系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纽带。安徽各地在中心村建设上规划上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彰显多样的乡村自然文化特色。

              (2)结合材料说明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享受美好乡村

                  美好安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安徽美,还要不断提升安徽人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谈谈安徽人是如何享受美好乡村提升审美素养的?(8分)

               

            • 5.

               2010年1月1日~17日,中国侨联主办的“五洲同春”文艺晚会在加拿大、美国的六场演出,场场成功、场场精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获得诺奖的老科学家,也有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有琴弦上的放歌者,见义勇为的大学生;有女排主教练、基层村官,也有好校长、热心公益人士。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身份各异,却都有着打动人心的感人事迹。 
              (1)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谈谈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二 在历史上,路上丝绸之路是衔接亚洲和欧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纽带。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曾得益于东方古代智慧的滋养,亚洲的现代化离不开向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态度?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的知识,分析如何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指导当前社会生活。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对世界的意义

            • 8.

              2016年全国文化精准扶贫会议要求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扶贫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扶贫惠民服务,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精准扶贫,妥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①公共文化扶贫设施建设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②扎实推进文化扶贫惠民服务是共享文化成果的要求

              ③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

              从炎帝故里到三峡人家,从古隆中到屈原祠,从花木兰到龙船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美好记忆,是我们的根与魂。由此可以看出,之所以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是

              ①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②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博大精深的主要见证

              ④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材料一 铁肩担大局,千秋尚凛然。1934年10月,86000人的红军队伍踏上生命征程。长征是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空前危机、抗日救国成为中华民族最现实最紧迫任务的情况下发生的。万里长征路,红军走到哪里,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就宣传到哪里。长征途中,我们党高举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在红五星的照耀下,长征精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2016年数十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长征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案》,代表们认为,红军长征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表现,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愈是民族的,就愈具有世界性,长征精神在感染每一个中国人的同时,也震撼着世界各国人民,它铸造了人类精神史上永垂不朽的丰碑。长征的壮举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目光,红军长征胜利的传奇,早已超越国界,为世界人民所传颂,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主要矛盾的的知识,分析万里长征路,红军走到哪里,都要极力宣传北上抗日政治主张的依据。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长征精神走向世界的意义。


              ⑶近年来,有人以“反思历史”之名,行甭定历史事实、曲解历史真相的“历史虚无主义”之实,散布长征精神过时论,造成恶劣影响。请就如何弘扬长征精神,驱散“历史虚无主义”之霾提出两点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