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希腊、古罗马曾用铁棒在涂蜡的木板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在同时期的东方,中国人使用的是毛笔。

              材料一笔笔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如,笔杆是竹子所制,代表阳,笔毫是动物毫发所制,代表阴;宣纸白色为阳,墨是黑色为阴;直线为阳,弧线为阴······毛笔的制作不仅讲究笔的实用价值,而且注意到了艺术价值,笔杆刻字、刻画、浮雕、镶嵌等,一枝好笔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珍品。毛笔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材料二应对不同需要,新的书写工具层出不穷。如随着科技发展,从石墨笔发展而来的铅笔,具有经济简便实用的特点;在钢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性笔和圆珠笔,具有实用、书写流畅、线条均匀等优势;此外,还有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橡皮头铅笔、活动细芯铅笔;适合教学演示使用的粉笔、自板笔;作画用的蜡笔、关工笔、彩色水笔;化妆使用的眉笔以及逐渐普及的电子笔等。各种各样精致,灵巧、美观、实用的笔、明目繁多,日益更新,广泛被人们选用。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谈一谈应如何理解毛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辨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笔的发展”的。

              (3)目前,一些传统文化正在淡出我们的生活。请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材料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五千年的文明中,爱国主义是永恒的基调,天安门广场9月3日举行大阅兵、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举行公祭活动、上海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全面改造、纪念抗战胜利宣讲团走进南京……各地纷纷弘扬爱国传统,举办各种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材料二 2015年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尽管“安倍谈话”中出现了“殖民统治”“侵略”“反省”“道歉”这些关键词,但却弥散在遮遮掩掩的语境之中。这让国际社会见证了日本历史观的“大倒退”。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日本方面应该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认真吸取历史教训,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请你从民族精神的角度,说明现阶段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


              (2)请你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日本方面为什么应该“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站在中日两国人民的角度,为推动两国的长期友好发展提两条建议。

            • 3.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请阅读以下材料:

              “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教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身的民族文化基因。”                                                           

                                                                                                                                                                                                                            ——习近平

              (1)图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请运用“美好生活的向导”的知识,阐释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从文化视角谈谈如何积淀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

              (3)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中华文化不能去中国化?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7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开始热播,被誉为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股清流。伴随着节目的播出,很多高校开展“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引起强烈共鸣,很多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在中国各高校中迅速掀起了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古诗词走进高校”使中国人体内的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中国古诗词丰富的内涵美既温润人心,又具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境界,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爱国、爱家、爱生活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正是当代大学生急需的精神食粮。很多高校正开展各种形式的重拾中华文化精华的活动。

                 材料二 从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春天。多种形式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把文化视角从对西方文艺类节目的盲目引进转向中国国内,重新审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随着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劲。如何才能发挥出高度文化智慧,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正成为当前中国人思考的课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某同学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后感触颇深,想报名参加。请你从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角度,为他(她)备战比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5.

              材料一:从古到今,汉字承载着我们的文明。每一个汉字都讲述着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这就为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年轻人搭建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 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

              ◇ 目上有三指,一撇就是手,手指在眼睛上搭凉棚,这个姿势就是往远处“看”;

              ◇ 一颗心关在门里所以“闷”,谁都无法替代你把心放出来,只有你自己能开这扇门。

              材料二:四川某村每家每户都供奉了这样一幅具有特殊书法设计的“天地君亲师”。于丹说,这是中国农民式的敬畏,也是他们在汉字中的寄托。其设计与寓意如下:

               

              设计

              寓意

              解释

              大字与第一横中间要隔得很开

              大不顶天

              人再大也大不过天

              提土旁和也中间要连在一起

              土也相连

              土地再广,一家一户之间是不能分开的

              口要封得死死的

              君不开口

              君子敏于行讷于言,所以君不开口

              繁体“親”,右边“见”要写得开

              亲不闭目

              希望亲人长寿,所以亲不闭目

              一定写得一边高一边低

              师不比肩

              要尊师重道,怎敢与老师比肩

              (1)结合材料,说明汉字背后的故事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2)从汉字的故事与汉字的设计、寓意中分析汉字之美所蕴涵的唯物论智慧。

            • 6.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和骨气、底气所在。筑梦过程中,每个人的不懈追求总能体现在精神财富与现实力量的转化,“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再一次地为我们展现了非同凡响的人生经历与成就,从科学家院士到大学生村官,从医生老师到焦裕禄式干部,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用不平凡的点点滴滴昭示了时代前行的铿锵足音,为我们诠释的是筑梦道路上的何种的心态文化和行为文化!“感动中国”15年来表彰的上百名年度人物,他们不仅是树立的时代丰碑,也是中华民族厚重精神力量的代表,这样的感动,这样的力量,恰恰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自觉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结合材料,说明通过“感动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