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飞翔的古树

              ① 古树是村庄的根。古树是村庄的魂。

              ② 一棵古树的名字,往往就是故乡的名字。一棵古树,往往就是我们牵挂在心灵深处的故乡。

              ③ 我尤其喜爱村里那棵蓊蓊郁郁的老皂荚树。它就挺立在我家那条歪歪扭扭的巷口。当浓浓的夜色刚刚褪去一点点苍黑的时候,树上的鸟儿便醒了。它们清脆的啼鸣声像一粒粒从树蓬中滴落的露珠,一声一声地叩敲着乡村的夜幕和宁静。东山顶上的星星,在它们的啼鸣声中一颗一颗地消隐了。大树枝蓬下的村庄也渐渐醒了。村庄的一天从古树上开始了。

              ④ 村庄的一天也在古树下结束。傍晚的时候,当古树的树荫渐渐化成黛灰的暮色,当那一团暮色从树蓬间缓缓升上天空的时候,那些在外野了一天的鸟儿便扑棱扑棱飞回来了。跟着鸟儿返回到村庄里的,还有那一群一群漫不经心的牛羊,那些荷着锄头或背了一捆木柴,提着一篮青草的农人……

              ⑤ 古树,给予了我们童年和少年生活以浓浓乡野诗意,也赋予了乡村少年以浓郁绵绵的乡思和乡愁。它像一只温热的大手,紧紧扯拉着我们这些从村庄飞出的风筝;它像一个沧桑的岁月鸟巢,永远在我们灵魂中响着一声一声苍凉的召唤;它像黄昏时村头那母亲一样模糊而熟稔的背影,在白云苍狗中引领着我们沿梦回家。没有人不相信,这棵把根须扎在村庄几千年岁月深处的树,它将越扎越深,扎向那些我们只能遥想的未来。不论多少代的村人逝去了,但它仍将站着;不论多少岁月落叶般飘落了,但它仍将站着。它是村庄永恒的绿色太阳和月亮。

              ⑥ 但是它却飞走了。先是被锯掉一根根粗大的枝杈,仅仅保留了千疮百孔的沧桑枝干,然后在机器的轰鸣中被刨出了树根,用庞大的吊车小心翼翼地吊起,装在一辆轰轰隆隆的卡车上飞向遥远的都市,移植在陌生城市的某个园林里。

              ⑦ 它去了,永远不再归来了,那些失去巢的鸟儿们等不到它的归来了,那些村庄上空的缕缕炊烟也等不到它的归来了,那些常常蹲在它树荫下的老人们更等不到它的归来了。它被刨开的树坑,像一个巨大的伤口让村庄疼痛着,两年了,没人往里面填上一锹的土,只有一些老人和村庄的牲畜默默蹲在一旁失神地怅望着。它的离去,让村庄有了无边无际的空旷和虚浮。

              ⑧ 我不知道一棵树或一棵草有没有乡愁。而我是有着一缕一缕浓浓的乡愁的,在惆怅的乡梦中,我常常望见巷口的那棵参天古树。有时我是它枝蓬中那一只常常绕树三匝的鸟儿;有时,我是它细细碎碎在风中轻轻拂动的一枚叶子;有时我是它一朵米黄色的米粒大小的皂荚花……它几乎是我的全部乡愁梦,而我,只不过在它的浓荫下仅仅生活过二十年。而这棵树呢,它荫下的泥土已和它紧紧相拥了几千年,它树蓬中的炊烟已和它盘绕了几千年,在它树荫下生活的人们已经伴了它十几代几十代……如果它有乡愁,那会是多么浓郁,多么沉重啊!它不像我们,可以在某个时刻重返村庄,它只能站在陌生城市的某个园林中,朝着村庄的方向永恒地怅怅眺望,它只能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寂然伫立,在清晨的每一枚树叶上盈涌一滴苍凉的老泪。

              ⑨ 没有了古树,没有了根,哪里是我们的村庄?哪里是我们的故乡呢?

              ⑩ 真的无法再找到让灵魂回家的路,因为我的灵魂丢失了自己乡愁的路标。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 阅读了全文,你觉得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 本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两部分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侧重。请你先用斜线在下面的序号中划出本文的层次,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部分各侧重表达了什么?

              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⑵.             

              (3)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写得非常美妙,请任选一个角度略作赏析。 (4) 第⑧段为什么说古树会“在清晨的每一枚树叶上盈涌一滴苍凉的老泪” (5) 本文在写法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 2.

              呵,中国心

              (1)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难道你不被歌曲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愫所感染?难道你不因此而联想起许许多多有一颗中国心的炎黄子孙?

              (2)“……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3)在歌声中,我想起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他蹲在一边,看着一张图纸。我和几个伙伴在打排球。突然,球掉进了水沟里。“哎,这张纸给我擦球行吗?”“我才不呢!”我掏出一块巧克力,说:“你把纸给我,这巧克力就归你。”他望望巧克力,又望望地上的那张纸——哦,这时候我才看清那是一张中国地图。他摇摇头。我故意追问了一句:“你不想吃吗?”“想。”“那你怎么不给我?”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爷爷说,不能出卖祖国。”

              (4)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一代连着一代,缠绵不断。你看,这个幼小的心灵里,不是已经注进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了么!

              (5)呵,中国心!中国心!

              (6)“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7)记得报纸曾经报道这样一件事,在进攻被敌寇侵占的者阴山的途中,部队碰到敌人布下的雷区。因扫雷器出故障,无法前进,时间已非常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一位战士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放下枪支,从容地滚向雷区。顿时,雷声四起,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部队滚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路,自己也走完了闪光的人生之路。

              (8)祖国——难道还有比这更为神圣的字眼吗?为了她,多少人献出了勃发的青春,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人的心里,祖国的位置永远高于一切,高于一切!

              (9)呵,中国心,中国心!

              (10)“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11)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生命垂危的华侨,叫儿女们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精制的盒子。儿女们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等父亲用颤抖的手接过去,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一撮黄土!一个家财万贯的企业家,为什么会看重这分文不值的黄土!这是他离开祖国时,含着热泪揣在怀里带走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当年,我为生计所迫离开了祖国,可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祖国啊!我每每望着这撮土,就思念遥远的故土……终于,我的心愿得到了实现,祖国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了!……可惜我已无法为她出力了,这是我终身的遗憾,……”他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毕生积累的一笔财产献给祖国;并要求儿女们回到故土去,建设祖国……

              (12)这是什么时候?——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这是什么地方?——远离祖国的地方。可他还是深深地眷恋着祖国、热爱祖国!这是一颗多么火热的赤子之心啊!

              (13)呵,中国心,中国心!

              (14)“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1) 将文中三个事例的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1)                   (2)                         (3)                         

              (2) 文中选取的三个事例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这三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3) 老华侨“精制的盒子”里是“一撮黄土”,它在文中有什么寓意?

                                                                                                     

              (4) 文中引用的歌词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内容上:                        结构上:                       

              (5) 写出本文的中心句(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 3.

              大树之歌

                 ①冬末时,我们去北海岸拜访一位爸爸的老朋友。他的年龄比阿公和爸爸的年纪加起来都还大。至于到底有多大?我也算不出来,也不想猜了。反正,他看起来还是很强壮,很能生长的样子。他住的地方,靠近金山一条小河的河口边。他是看着金山乡长大的一棵大树。

                 ②什么样的树呢?它是一棵雀榕。雀榕的枝干通常长有许多肉红色的浆果,平地的鸟群最爱集聚那儿,所以它应该也有许多鸟朋友。河口附近还有许多雀榕,树龄都和这一棵差不多。感觉上这个河口应该是一个大树群生的地点,就像象群集聚的泥沼地一般的情景。

                 ③这棵基部足足可让四人拥抱的大树,叶子已经落得一干二净,只剩肥胖的躯干和枯枝伸向清冷的天空。以前爸爸去金山赏鸟,都会顺路去探望它。有一次,我在它身上粗略统计了一下,还有十来种草木寄宿在它身上,像常见的酢浆草、鼠曲草、黄鹌菜、马齿苋等,都会发现。但附近的人并非很善待它,他们在它的身上缠绕了电线,还挂鱼网铺晒,树干间的树洞里也堆积着废弃的空罐头和保特瓶。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挣出天空了。下个月再来,想必已蓊郁成一片树海!

                 ④它的旁边还有一位垂倒的伙伴,大概是枯死一段时候了,又有新的小雀榕自枯树里长出椭圆、浅黄的优雅嫩叶,象征着新生命的孳生不息。

                 ⑤我们把树洞清理了一下,偷偷地把鱼网拉下来。然后,离去之前,向树身行礼、祈祷。不知下一回再来看他是什么时候?也许,那时你已长大到能爬上他的树肩,站在他的肩膀,看到湛蓝的海洋。

                                                       ㈡大树之死

                 ①每年春天,我都会如约前往金山,拜访那棵大树。一棵可能在荷兰时代就出现的雀榕。

                 ②去年孩子上国中时,我也带他去。从幼儿园起,我们就固定去探望它。有一回,我还带了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前往。他们兴奋地手牵手围绕,结果要六个人才能够将它圈起来。

                 ③就不知今年春天,它会是什么样的形容,愈接近它时,我总是按耐不住,抱持一种复杂的期待心情。但谁会料到,当我抵达渔村,如常转弯,探头进去时,赫然发现,老树不见了。原本矗立着大树的地方,只剩下空旷的水泥地,一口深井,以及曾经陪伴它的红砖屋。

                 ④怎么会这样呢?我吃惊地倒抽了一口冷气。再趋前一看,老树竟然只剩下残根,整棵树都不见了。残留的树根已经腐朽和些许泥土搅拌在一块,村人似乎认为是肥沃的土壤,利用为菜畦,种满了红凤菜。

                 ⑤我再回顾四周,旁边一棵连皮掉落的巨大树干正躺在草地里,树上还残留者一些丢弃的垃圾。那不就是大树吗?

                 ⑥我走过去检视,兀自站着,低回了好一阵,还是不肯相信这个事实。一棵大树往往都拥有上百岁的生命,更何况是雀榕,经常被视为重要的老树,被村人所膜拜,或者被列为保育的树种。哪有这么巧,这棵蓊郁的大树就这样突然辞世,毫无预警。

                 ⑦挨着旁边狭窄巷弄的住家探询,结果遇见了一位老婆婆,无所事事地蹲在门口。她告诉我,老树是自己老死掉的。她还指着旁边的公园说,以前附近也有一棵,也是莫名其妙地死去。

                 ⑧我再回到大树伫立过的位置,仔细看周遭。除了有些变成腐木,还残留的一小段树根,透露了它在死前,显然被虫蛀蚀得相当厉害。同时,因为被水泥地面包围着,搞不好也是它提早结束生命的原因。水泥是前几年才铺的,我愈看愈生气,直想把大树的死亡归罪到这个原因,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原因。

                 ⑨以后孩子们问到大树时,我将如何回答,是要老实地告诉他们现况吗?大树死亡了,要如何教育孩子比较好呢?回家的路上,我有些茫然,更有着几许失落,但也很感谢大树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让我每回去金山都有机会去探望,和它结交为永远的朋友。

              (文/刘克襄,出于命题需要,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保特瓶,一种饮料瓶。

              (1) 读《大树之死》,根据提示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期待——吃惊——(      )——生气——(      )——(      )——感谢


              (2) 结合加线的词语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出天空了。


              (3) 为什么作者有时称呼大树为“他”,有时又称呼为“它”?
              (4) 两篇文本分别以《大树之歌》和《大树之死》为题,请问分别抒发了“我”怎样的情感?
            • 4.

              儿子是父亲的脚

              ①我一直嫌弃父亲,甚至很少叫父亲,每次开家长会,父亲要去,我总是将他拦住只让母亲去。

              ②我嫌弃父亲,不只是因为这个人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我的父亲,在五岁时就去世了,还因为现在这个叫父亲的是个瘸子。在我眼里,他是个没用的人,他只会对着一堆木头,又削有推,弄得满屋子木屑,而一家人的生计,只靠母亲一人忙活,犁地插秧,无论天晴下雨,都在田地上任劳任怨。我是心疼母亲,我看到母亲渐生的白发,看到母亲劳苦下渐渐弓下的背,想到母亲背着沉重的背篓在泥泞中摔倒的样子……。我想,要是这个人不是嗜酒,不是因为喝醉了摔下山崖,要是他能像人家的父亲那样照顾整个家,我也不会被伙伴嘲笑。

              ③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城里的高中。高中三年,我给家里写过很多信,但信里只提母亲,对他只字未提,但他从不计较,我写一封,他就回一封。信里,写了很多关心的话,但都在开头加上一句,“你妈说的。”

              ④高中毕业,我收到了外省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临行那天,他把一块珍藏多年的表悄悄塞进我的书包。母亲把我送出村子,到镇上的车站时,我说:“妈,等我读完大学,我挣钱养你,我带你去城市里生活。母亲含着泪送我上车,但我又忽然转身,把藏在心里多年的话说了出来:“妈,跟那个人离婚吧,那个废物------”话没说完,一记响亮的耳光就落到了我的脸上。母亲哭了,她对我怒吼道:“不许说你爸是个废物,你知道他是为谁瘸的吗,是为你。你八岁那年,在学校跟人打架,被人从楼上推了下来昏死过去,那时你爸在外县帮人做工,听说你的事后,他连夜开着借来的拖拉机往医院里赶,心里急,开得快,没想到半夜又下起了大雨,车才翻下了山谷。找到他的时候,车身紧紧压住她的双腿,但他睁开眼,最先问的却是你有没有危险……”母亲哽咽着,那时你还小,不懂事,你爸怕你知道了心里难过,就一直没跟你说,只是说自己喝醉了摔下山崖的。我听着,愣在那里,眼泪哗地流了出来。

              ⑤那天,我没上车,我是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山路跑回家的,我看到父亲坐在门口,还是送我走时的那个姿势。我不顾一切地跑上去抱住父亲,大声喊着“爸,我错了,爸,儿错了。爸,我背着您到处转转吧。”我背着父亲到田里、地里、山上,父亲自从断腿后就没出过家门了,我说,爸,以后您想去哪里我就背着您去哪,从今天起,儿子就是您的脚了。


              文章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你在横线上分别补上“我”对父亲态度的一个词语。

              (       ) ————(        ) ————冷漠————(       )————敬重 

            • 5.

              谢天

              陈之蕃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打倒偶像,破除迷信,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最完美的人格所构成的一个最完美的故事。介之推为什么不言禄,因为他觉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是君子所不屑为,也是君子所不应为的。

              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顿时,主任与他商量报酬问题,他说五千。主任说,“给你五千,如何给一个大学毕业生呢?还是算一万五千元罢!”这不是外国的介之推吗?

              为什么介之椎与爱因斯坦专干这类傻事?立过大功,而不居功若此。他们知道做事与立功,得之于众人合作者多,得之于自己逞能者少。于是很自然的产生一种感谢众人,感谢上天的感觉。

              我们回头想一想,五六十年来的中国比我七八岁时的思想能强几何!史家如果写这五六十年来的我国历史时,一定命名为狂妄而幼稚,无法与无天的时代。

              无论哪一行,哪一界,多是自吹自擂,自欺自骗,日子长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了,而大祸至矣。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哲学家们知道这个症候最为可怕,所以造出许多知好知歹的人物与故事来。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的说:“只留乔布记。”

              乔布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1) 文章的第1-8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 “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为什么我觉得“既多余、又落伍”,请依据上下文作答。 (3) 作者在文中引述爱因斯坦著作中的内容,有何作用? (4) 我对于“谢天”中的“天”的认识,前后有什么变化?作者认为人为什么要“谢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