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目不(    )接 意思:                闻名(  )迩意思:           

            • 2.

              人体名称的妙喻。

                 人体名称有着它巧妙的比喻。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生动形象。比如:“头脑”,一是意为“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眉睫”,比喻近在眼前,如“迫在眉睫”。“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如“骨肉团聚”。请根据下面的描述写出相应的人体器官名称。

                 ①比喻很好的兄弟。(   )   ②比喻形式险要的交通孔道。( )

                ③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④比喻强力的助手。(   )

            • 3.

              请在下边的括号内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①弄巧成() 意思:                   

                   ②相形见() 意思:                   

            • 4.

              ①我注意到那个刚刚走进餐厅的一脸病容的老妇人。她好像刚从另外一个世界走进来,一脸的彷徨无助。

               ②原本就因为人手不足忙得有些心浮气躁的女孩,走过来问她要点些什么,她茫然地望着女孩说:“简单就好,我吃点青菜。”女孩耐着性子机械般地说了几种菜,她点了菠菜。然后两人又讨论了许久,老妇人又点了一碗四神汤,女孩松了口气,转身向厨房念了两声,快速奔向别的桌子。

               ③这个城市越来越容不下节奏太慢的老人了,尤其是在那些有年轻人当服务生的地方,比如快餐店或是超市。年轻的消费者通常都很清楚地点了东西,付了钱就迅速离开柜台,动作干净利落。老人总是问东问西、举棋不定,掏钱的动作又很慢,对方找了零钱还会抓不稳掉一地,如果再给一张小小的贴纸,恐怕会要了老人半条命。老人走进超市或快餐店,听到服务生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一些像机器人说的话时,会以为自己踏上了火星。

               ④四神汤和菠菜端上来了,老妇人还是一脸茫然,她嫌菠菜太多了吃不完,感到相当困扰。于是她向邻桌的中年男子求助:“我把菠菜分你一半好吗?你看我都还没动筷子。”老妇人还举起筷子证明“清白”,中年男子笑着摇头说他也点了青菜:“谢谢你。你自己吃吧。”被拒绝后的老妇人还是想寻找相助的“贵人”,她转而拜托另一桌的年轻人,四个刚下课的中学生也笑笑说“不要”,好像怕被老人传染到什么似的。

               ⑤我想到吴念真写的那个已经被改编成儿童剧的故事《八岁,一个人去旅行》。故事中,八岁的阿钦被爸爸要求从九份搭火车去宜兰,在车上他遇到一个卖完菜要回家的陌生老婆婆。其实阿钦不太敢看脸上抹了白粉的老婆婆,但是当老婆婆昏睡过去后,阿钦以为她死了,吓得大喊“救人啊”。救醒后,全车的人都以为阿钦是老婆婆的乖孙,阿钦也就扮演起老婆婆的孙子了。

               ⑥我望着自己满桌的菜想着,如果老婆婆来求我,我就欣然接受。果然,她站起来走向了我,我说:“好的,正好我没点青菜。谢谢你。”她如释重负般给了我半碟菠菜,还向我鞠躬说:“谢谢你啊。”老妇人终于安心地回到座位上慢慢地喝着大概已经凉了的四神汤。我的桌上摆着猪肉、鲭鱼、嫩豆腐、萝卜汤,还有一碗大份卤肉饭。因为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去工作,此刻只能午餐和晚餐一起解决。

               ⑦我吃着老妇人送给我的半碟菠菜,想着她的惜物和善意,对现代人而言反而是无法理解的事了。老妇人喝了汤吃了青菜,似乎有了点食欲,于是又加点了一碗卤肉饭。她去柜台结账时,女孩要她摸个彩,她摸出一张食品兑换券,是一个卤蛋。为了这个卤蛋她们又讨论了很久,老妇人望着我思考着。

               ⑧“她是不是又想问我,可不可以和她分半个蛋?”我摸着已经胀起来的肚子有点担心地想着。

              (1) 简要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第③段在行文中的作用。

                                                                                                 

              (3)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选自朱自清《背影》)                                       

              联系选文第④段和链接材料回答:

              (1)比较中年男子、四个中学生对老妇人的态度和“我”对父亲的态度有何异同?

              (2)两段描写分别表现了老妇人和“我”父亲的什么美德?

            • 5.

              外公

              吕不同

              ①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执意要求出院。

              ②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坐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

              ③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都没错。

              ④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

              ⑤我闻言鼻子一酸,不忍再念。

              ⑥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⑦我犹豫了一会说,多器官衰竭。

              ⑧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

              ⑨沉默了一会,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么?

              ⑩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

              ⑪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⑫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手颤抖着,一笔一划写了一副对联——

              阴阳两隔哀思能抵

              人间疾苦天府可消

              ⑬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

              ⑭外公取掉眼镜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⑮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

              ⑯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

              ⑰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沾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就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⑱他查了有十分钟。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在“消”字上打了个叉,在旁边写了个“销”字。写完后,他端详了一会,然后笑着说,嗯,这就对了。

              ⑲半小时后,他坐不住了,躺到了床上。四个小时后,说了几个简单的音节后,他的嘴轻轻合上,脑袋微歪,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一岁。

              ⑳那天我看着即将离世的外公坐在灰暗的光线下,弓着背,眯着眼,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虔诚地去搞清楚两个汉字之间的区别时,我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去想如何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取悦他、安抚他。我只觉得全身的毛孔豁然张开,心里暖流涌动。

              (21)那一刻我没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长辈,我只庆幸自己能看到一个     的生命。

              (22)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我希望有朝一日,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也能够像外公一样,不羞不愧,不怨不恼。                           (摘自《读者》2016.23,有删改)

              (1)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外公临终前发生的几件事情,试补充概括文章情节。

              强行出院——               ——               ——               

              (2) 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⑰段中画线的句子。

              (外公)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沾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就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选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为本文第(21)段横线处补写外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 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      )→(      )

              (2) 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4) 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 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7.

              如果没有那个人

              刘墉

              ①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母亲常会做花椒油。先把麻油烧热了,再撒上一把花椒,拿锅铲用力压,噼噼啪啪地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闻到那香味,我就知道,爸爸要下班了。醋熘冬瓜是爸爸最爱吃的   ——清清淡淡的冬瓜汤,上面浮着一层花椒油,据说有消暑的功用。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淡黄色的花椒油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图案,还有那黑色的花椒,不小心被咬到时的麻麻的味道。

              ②父亲在我九岁那年过世,不知道为什么,母亲就再也不做醋熘冬瓜了。只是,每到夏天的傍晚,我总想起那道菜,想了三十多年。有一天,我忍不住问母亲:“做一碗醋熘冬瓜好不好?”87岁的老母亲一怔:“什么醋熘冬瓜?”“就是你以前给爸爸常做的那种汤啊!”“那有什么好吃的?”她把脸转过去,“早忘了!”

              ③多年前,住在湾边,屋后是树林,林间有一条小径,邻居老夫妇常在其中散步。“别往树林里扔东西,小心打到老人家!”我总是叮嘱儿子,因为很少有人去林子,儿子常拿树干当目标,往里面掷石子。“现在不会打到!”儿子照扔不误,还不服气地说,“谁不知道,他们五点才出来!”秋天的黄昏,尤其是下雨的日子,树干都湿透了,一根根黑黑的;黄叶淋了雨,就愈黄得发艳了。两位老人缓缓走过,一双佝偻的身躯、两团银白的头发,还有那把花伞,给我一种特殊的感动。

              ④有一天,半夜听到救护车响,两位老人就只剩下老太太了。老太太还是自己开车出去买菜,呼朋唤友地开派对。只是总见她在门前走来走去,却再也见不到她在树林里出现。有一天,我问她:“好久不到后面散步了?”“散步?”她摇摇头,“没意思!”

              ⑤妻子退休后,就常在书房陪我。我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安静,她只好默默地整理账单、资料。怕她无聊,上次离家前,我特别拿了一本《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交给她:“这本书写得不错,我走了,你可以看看。”她接过书,就开始读。我离家前两天,她一边陪我,一边看,居然已经看了三分之一,还发表评论说:“写的很冷,但是感人,非常好看。”两个月之后,我回到纽约,走进书房,看到那本书。“觉得怎样?”我问她。“噢!还没看完。”“看了多少?”我翻了翻,翻到了一折角。“就看到那儿,大概三分之一吧!”她抬起头,“不陪你,书有什么好看呢?”

              ⑥一碗可口的醋熘冬瓜、一条幽幽的小径、一本好看的书,如果没了那个人,就不再可口、不再可走、不再好看!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6期)

              (1) 选文以“如果没有那个人”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仰望母亲

              ①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表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②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③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温了。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

              ④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被一无二》时,他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他的记性己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身陷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空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⑤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⑥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湖起湖涌。

              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盈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赢弱而又坚强。

              ⑩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问,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1) 阅读第②、③段,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⑨段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人想把本文标题换成“母亲”,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写对母爱的感触,引用了罗曼·加里和史铁生两则材料,意味深厚。请分析两则材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