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分别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加入_______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______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________和________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_____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预测实验结果: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 2.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1)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2)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产生对T2噬菌体有抗性的大肠杆菌,这种抗性的产生与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化有关。下图简要示意处理的方法:

              ①在紫外线作用下,细菌的膜蛋白质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如何将图中的抗T2噬菌体菌株从混合菌株中筛选出来?

            • 3.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HIV相比,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特有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和_______。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过程之间,原料是______________。

              (2)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如果在过程c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_。以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如果________,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3)T2噬菌体和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甲组为35S标记的T2噬菌体,乙组为32P标记的T2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

              A.甲组-上淸液-①            B.乙组-上淸液-②

              C.甲组-沉淀物-③            D.乙组-沉淀物-④

            • 4.

              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能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标记上32P,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_______;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过离心后,放射性物质较高的部位在离心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过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依次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在甲、乙两个培养皿中放入T2噬菌体,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被____________________标记和被____________________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预测实验结果: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图。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图。

            • 6.

              标记技术在生物学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请根据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进行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

              (2)1958年科学家用含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  

              (3)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     ;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是           

              (4)赫尔希和蔡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   后,与细菌混合、搅拌、离心,最终检测到         (沉淀物、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

            • 7.

              某生物实验小组利用S型肺炎双球菌和R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步:将S型细菌放入含有32P的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环境中培养多代;

              第二步:将S型细菌破碎,并提取S型细菌的DNA;

              第三步: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后,保温培养在没有任何放射性原料的液体培养基中;

              第四步:保温适宜时间后,取培养液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情况。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该实验用________________法对S型细菌的DNA去向进行研究,第二步获得的S型细菌的DNA中含32P的占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步获得的沉淀物是________________,检测到的放射性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能说明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第一步中含32P的培养基替换成含35S的培养基,其他步骤不变,则第四步检测到的放射性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有肺炎双球菌的固体培养基,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可将第四步中获得的沉淀物__________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则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 8.

              研究者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完成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研究,实验过程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培养条件

              培养液中氮源(无放射性)

              14NH4Cl

              15NH4Cl

              15NH4Cl

              14NH4Cl

              培养液中碳源(无放射性)

              12C-葡萄糖

              13C-葡萄糖

              13C-葡萄糖

              12C-葡萄糖

              添加的放射性标记物

              35S-氨基酸

              14C-尿嘧啶

              操作

              检测

              核糖体放射性检测

              有放射性

              有放射性

              用温和的方法破碎细菌,然后使用密度梯度离心

              离心后核糖体位置

              轻带

              重带

              -

              A

                  (1)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和蛋白质,前者是以大肠杆菌的___________分子为模板合成的;由第1组和第2组结果可知,核糖体位于重带主要是因为其含________________。

                  (2)以35S-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若将第3组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入无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核糖体的放射性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且细胞其他部位出现放射性,由此推断,第3组结果中核糖体放射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若用T4噬菌体侵染第2组的大肠杆菌,然后放在第4组的实验条件下继续培养,请推测:

                  ①短时间内,若T4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均是在第2组大肠杆菌原有的核糖体上合成,则表中A对应的核糖体位置应更多地集中在_______________(填“轻带”或“重带”);

                  ②随着时间延长,离心后出现多条核糖体带,若位于重带的核糖体出现放射性,则说明14C—尿嘧啶会出现在______分子中;培养时间越长,该类分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肠杆菌”或“T4噬菌体”)的DNA单链形成杂交分子的比例越大。

                  (4)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请利用所给的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35S标记的氨基酸)、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进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实验过程: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并编号为甲、乙。

              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________,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________和________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________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________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2)预测实验结果:


              ①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②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 10. 下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实验前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___,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32P?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①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较短,测定发现在搅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有部分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只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Ⅰ代和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分别为______和_____。

              ②Ⅰ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