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图1显示太平洋某部分岛屿上几种鸟类的分布及迁徙情况.图2显示其中的S鸟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与代数的关系,其中n代表种群的个体数.

              (1)图1显示,相对于X岛,Y岛上的鸟的    多样性减小.
              (2)S鸟有黑羽(AA)、杂羽(Aa)、灰羽(aa)三种表现型,当S鸟迁至Y岛后,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统计发现灰羽个体只占1%,Y岛S鸟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    .估算Y岛S鸟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    
              (3)经过多个阶段的迁移,在各岛上发现源于S鸟的14种鸟,此类现象称为    
              (4)据图2判断,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多选).
              A.群体越小,某些基因消失的几率越大
              B.群体越小,种群基因越偏离原始种群
              C.群体越大,种群遗传多样性越易消失
              D.群体越大,种群纯合子越倾向于增加
              (5)除自然因素外,影响鸟类群体数量的认为因素有    (多选).
              A.栖息地开发B.烈性病毒的出现C.栖息地污染  D.栖息地因地震被岛屿化.
            • 2.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如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物种形成的进化机制

              (1)生活在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蒙古冰草的总和称为    .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    多样性.
              (2)由冰草原种群进化成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要经历几百万年的历程,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    .其形成的过程,经历了生物进化环节的突变、
                  和隔离.b的实质变化是    .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多选).
              A.种群1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蒙古冰草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 3.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下面图1是两个小岛上雀类物种演化示意图,经过多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六个物种雀类.图2为该六种雀类的DNA指纹图谱.根据题目回答以下问题.
              (1)雀类物种A、B、C、D、E、F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
              (2)若图第一列为物种B雀的DNA指纹图谱,那么后五种DNA指纹图谱中最有可能为物种C雀的是    ,通过DNA指纹图谱的分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    方面的证据.
              (3)物种B种群进化成为F、D两个物种的标志是    .下列关于这一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B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物种B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C.小岛之间的环境差异促使了物种B种群发生了突变
              D.物种F、D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4)若乙岛上物种D雀的喙具有钝喙、尖喙、中间型三种类型,数量分别为340、440、220只,且其喙的尖度与基因型的关系如图3,则图中B的基因频率是    
            • 4.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多样性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见图北美大陆历史阶段Ⅰ);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I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    特性.
              (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    多样性.
              (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    (多选).
              A.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可逆性突变使两地果蝇基因相同
              (5)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主要原因:    (写出2点),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6)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    
              (7)整个美洲大陆从最初的一种果蝇(基因型aabbccDDeeff)发展至今已有许多种果蝇,这种进化现象称为    
            • 5. 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该植物耐贫瘠,入侵后可迅速侵占撂荒地、稀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研究其入侵机制,对某入侵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调查项目重入侵区轻入侵区未入侵区
              植物
              覆盖度
              紫茎泽兰覆盖度(%)67.220.30
              当地植物覆盖度(%)3.145.852.5
              土壤
              微生物
              总真菌数(×104个)17.95.88.3
              固氮菌(×105个)4.42.92.2
              硝化细菌(×104个)8.77.87.2
              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NO3-(mg/kg)92.027.915.7
              NH4+(mg/kg)53.015.35.3
              植物可吸收磷(mg/kg)8.73.42.6
              植物可吸收钾(mg/kg)351.0241.5302.8
              注: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
              (1)某种植物的覆盖度可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    ,紫茎泽兰的覆盖度越大,在与当地草本植物对    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
              (2)科研人员研究了紫茎泽兰与入侵地土壤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由表结果分析:
              ①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②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    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③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    ,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    调节.
              (3)紫茎泽兰的入侵作为一种干扰,使入侵地生态系统的    发生改变,破坏了原有的稳态.
            • 6.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1500万年前非洲大陆沿赤道自西向东热带雨林广布,林中生活着各种古猿.距今约800万年时,大陆东部地壳沿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形成了东非大裂谷;裂谷东侧的陆地抬升,形成了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如图甲).此后,裂谷西侧的刚果盆地仍然保持热带雨林气候,而东侧的高原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如图乙),从猿到人的转变正是始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上的稀树草原.

              (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东非大裂谷的出现,对于人与猿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意义是    
              (2)在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中,古猿进化为了现代非洲猿类;而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的稀树草原上,古猿演变成人属.这两种进化的实质都是    ,主导其不同进化方向的是    
              (3)1974年,古人类学家在埃塞俄比亚阿法(Afar)地区发现了距今300万年至360万年的人亚科化石.对其骨骼进行分析表明,她既能直立行走,又仍是一个树木攀援者.这为人类进化提供了    .(多选)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4)现今的人类通常可划分为4个人种,即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白色人种(高加索人)、黑色人种(尼格罗人)和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4个人种之间在遗传上是开放的,不存在生殖隔离
              B.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中的物种多样性
              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检测4个人种之间差异最可靠的方法
              D.4个人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适应环境变化长期生存.
            • 7. 【研究背景】在畜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可减少畜禽机体对抗有害微生物的消耗,降低畜禽机体感染疾病概率,故而被养殖场广泛使用.但是饲料中添加使用抗生素不当会直接危害人体和畜禽的健康.我国科学家耗费多年心血研发的专利“无抗生素微生物发酵饲料技术”,实现了生鸡的全程无抗生素饲养.这项技术被誉为“饲料工业的一场革命”,用这种发酵饲料喂养的鸡被称为“无抗鸡”.
              【实验原理】据研究表明,饲料中使用某种特定的芽孢杆菌能促使酵母菌和乳酸菌大量繁殖,占数量优势,同时有效杀死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等有害菌.随着酵母菌、乳酸菌生长代谢,饲料中一些大分子物质不断被降解,一些小肽、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数量在不断增加,因而饲料营养价值得到提升.
              【实验设计】
              实验组别(X)添加的成分实验变量(Y)
              Y0Y1  Y2  Y3
              对照组(X1)饲料无菌水生产用菌粉
              实验组(X2)饲料外源芽孢杆菌生产用菌粉
              【实验结果】

              (1)在包装好的饲料包中,用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制成的生产用菌粉中首先增殖的微生物、pH的变化趋势是    
              A.酵母菌 上升   B.酵母菌  下降       C.乳酸菌 上升   D.乳酸菌  下降
              (2)在本实验中,若Y0为实验前各菌种的数量,那么Y1、Y2、Y3表示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本实验证明了    
              【实验扩展】
              (4)若想进一步了解饲喂该发酵饲料与原添加抗生素的饲料对鸡的生长速度的影响,需进一步设计实验验证.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按实验的先后排序(可重复)    
              ①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鸡若干,分组     ②生长状况相似的母鸡若干,分组
              ③测量各组鸡的平均体重             ④分别饲喂普通饲料和发酵饲料
              ⑤分别饲喂抗生素饲料和发酵饲料     ⑥分别饲喂普通饲料、抗生素饲料和发酵饲料
              ⑦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
              (5)青霉素能杀灭细菌的原理是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原因是    
            • 8. 家鹅、家鸭是人类驯化较早的鸟类.图1显示了家鸭、家鹅是由绿头鸭、鸿雁、灰雁等物种进化而来.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鹅品种最多的国家,资源丰富,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1)ST、XP、WX、HY、LD5个鹅品种中,与ST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ST与LD之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较大(图2),它们体现的是    多样性.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群落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若图1中的①表示的是人工选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图中②可以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因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
              B.人工选择使得鸿雁根据人类的各种需求定向变异,由此形成不同的家鹅品种
              C.人工选择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新物种,因此不出现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自然选择需要漫长的岁月.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存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各种性状.
              (3)由原始物种X进化形成绿头鸭、鸿雁、灰雁的标志是    .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内因以及外因的分析可描述为    
              (4)若在某地养殖场中,鹅的白羽(W)对灰羽(w)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白羽鹅和400只灰羽鹅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w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A.20%          B.40%           C.60%          D.80%
            • 9.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2)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某兴趣小组对某地区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单位:株/m2)连续进行5年的调查,所得的数据见右表,其中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
              (3)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考虑其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4)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判断,豚草与灰绿藜的关系最可能是    .分析五年来5种植物的数量变化,你认为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坚持    原则.
              年份
              种名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豚草0.30.61.11.52.3
              狗尾草10.09.286.85.5
              曼陀罗3.02.11.10.30.1
              灰绿藜3.22.81.71.30.6
            • 10. 宁波木犀是一种常绿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植物资源.其生长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分子水平研究表明,宁波木犀和桂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同属于木犀属,因此常有人将宁波木犀当作野生桂花来利用而被大肆采挖,造成了宁波木樨野生资源数量急剧减少.

              (1)图为不同区域宁波木樨海拔垂直分布格局,由图1可知,宁波木樨垂直分布区域最广的是    省.下列最可能与造成如图分布格局无关的因素是    
              A.降水B.气温C.光照D.土壤
              (2)调查发现,同一区域不同海拔的宁波木犀种群之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有    
              (3)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宁波木犀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    保护.为使其后代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最有效的繁殖方法是    
              A.种子繁殖B.嫁接C.扦插D.植物组织培养
              (4)调查某一区域内植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图2中ABCD所示为各种不同的取样方法,图中黑点表示被统计的宁波木犀,其中对取样的统计方法正确的有    (多选).
              (5)研究者借助PCR技术对黄山、金华和南京地区的宁波木犀种群和桂花种群之间进行了遗传相似性研究,并绘制了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图(如图3),由此推断    亲缘关系最近.
              A.黄山和金华的宁波木犀
              B.黄山和南京的宁波木犀
              C.金华和南京的宁波木犀
              D.南京的宁波木犀和桂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