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湖南模拟)回答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对棉花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    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在如图所示的棉花植株生长发育时期,部位①的生长素浓度    部位②,缺氧    (会/不会)影响部位①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部位②.要想棉花丰产,就要去除    
              (3)如图③部位显示可知,此时棉花植株体内    (填激素名称)含量升高,同时它还能    种子萌发.
            • 2. 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的作用效果,请根据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究不同浓度6-苄基氨基嘌呤(生长调节剂)对洋兰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1.
              ①若要探究6-苄基氨基嘌呤促进洋兰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6-苄基氨基嘌呤浓度的取值应设在    ppm之间.
              ②用6-苄基氨基嘌呤处理洋兰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蘸沾法和    两种.
              (2)生长素对茎、根等器官的生长均有影响,图2是水平放置的绿豆幼苗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    .若将同样的绿豆幼苗根、茎水平放置在一失重的装置中,则茎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关系是    
              (3)如图表示赤霉素的部分发现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赤霉菌与植物体之间有互利共生的关系
              B.根据过程③和④,可以肯定赤霉素就是植物激素
              C.植物体内合成赤霉素的主要部位是根冠、叶片、成熟的种子
              D.若用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处理芹菜,可以使食用的叶柄增长.
            • 3. 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单侧光和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请回答:

              (1)据图甲可知,该植物幼苗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n(如图乙所示),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2)据图乙可知,茎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性    (大于/小于/等于)根,据此推测根的背光侧和向光侧分别对应图乙中的    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    性.
              (3)有同学设计图丙实验验证“植物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在幼根处进行极性运输”,请绘图表示实验组的结果并标注说明.
                  
            • 4. 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的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单位:mol•L-1)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养2d后,测量胚芽和胚根的平均长度(单位:mm),如图显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方式称为    
              (2)切去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的原因是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促进胚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胚根伸长的最长长度是    
              (4)根据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对生长素敏感程度较高的是    
            • 5. 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天然植物激素,被国际誉为第六激素,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某科研 小组用14C02饲喂孕穗期的水稻叶片,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用适宜浓度的BR喷施水稻叶片,定时测定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1;
              实验二:用不同浓度的BR喷施水稻叶片,测定收获期籽粒14C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2.

              (1)BR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    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实验一说明,适宜浓度的BR能提高水稻叶片的    ,从而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BR处理后的    天是对水稻产量增加影响最大的10天.
              (3)实验二中,用 14CO2研究籽粒中放射性强度的方法叫    ,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的部位是    ,该物质接受    释放的能量并被[H]还原.
              (4)实验二说明,喷施BR能    (填野促进冶或野抑制冶)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该实验结果能 否说明BR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填“能”或“否”);该实验结果能否确定BR作用的最佳浓度?如能,请指出最佳浓度;如不能,请补充实验方案.    
            • 6. 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图1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图2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不同器官或不同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回答:

              (1)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    .从图1可以看出    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
              (2)若图2的甲、乙曲线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植物的根和茎生长的影响,经分析可知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    ,D点表示的意义是    
              (3)如果图2两曲线分别代表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则代表双子叶植物的是    .若乙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且已知该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现测得茎尖端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
            • 7. (2016•万载县模拟)如图为某种植物的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代表不同的器官,则代表根的是    
              (2)e浓度的生长素对B器官的作用是    
              (3)单侧光照射会引起茎向光弯曲生长,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应在    之间.该现象    (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4)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时,设置了多组浓度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每组需选用多粒黄豆的目的是    
            • 8. 图一是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幼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二表示利用玉米胚芽鞘研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对幼根生长的影响具有    性,此实验的对照组是置于    中培养的幼苗.
              (2)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找出促进玉米幼根切段伸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请帮他写出实验思路:先做预实验,得到促进的浓度范围,再做    
              (3)图二所示实验预期的结论是    ,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中的运输方式是    
            • 9. 某兴趣小组对生长素相关应用和研究非常感兴趣,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芽的数量大大增加,从生长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 .那么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生长素浓度与芽位置关系的是(侧芽1、侧芽2、侧芽3分别表示距顶芽的距离由近到远) 

              (2)番茄营养丰富,若正常传粉形成幼果后,用高浓度生长素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 
              A.种子明显增多  B.形成无子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  D.果实较大
              (3)下面是他们研究生长素的三组实验设计示意图.

              ①根据实验设计示意图1结果可知,切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其生长素最终来自于
              ②如果实验设计1是为了研究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且能促进胚芽鞘下端生长,应补充的对照实验是 
              ③实验设计图2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为: 
              ④如果实验设计3是为了研究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请将实验设计示意图中的甲、乙两图画图补充完整. 
            • 10.
              某课题研究小组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的生理作用,用玉米试管苗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浓度(mg/L) 平均每株生根数(条) 平均根长(cm)
              0.2 7.8 10.0
              0.3 7.4 9.6
              0.4 6.3 9.4
              0.5 5.9 8.8
              (1)由上表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______
              (2)从表中数据能否确认0.2mg/L,即是该实验最适宜的浓度? ______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