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昆明一模)压力过大会导致机体产生焦虑感,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如图为该生理过程中通过突触相连接的两个神经元.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时血液中多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改变,其中,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通过    (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2)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机体免疫能力减弱,原因是:在    中成熟的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    
              (3)若在图中a点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则该出膜外电位变化为    ,该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对    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刺激后只能在b、c、d三个位点中的    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原因是    
            • 2. 研究人员利用蛙的坐骨神经及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进行适宜处理,同时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情况,部分结果如下图(其中,刺激时的图示结果为实验观察首先出现的现象).请回答:

              (l)蛙的神经元包括    和突起.
              (2)据图分析,实验时应将连接到电表的两个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细胞膜    侧.
              (3)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图中电极a处时,该处电位变为    ,该电位变化主要与神经细胞膜对    (填“K+”或“Na+”)的通透性增加有关.
              (4)实验结果表明兴奋以    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 3. 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表.
              实验
              组号
              处理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7575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后6565
              10min后5025
              15min后400
              (1)第1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    75mV(填低或高).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    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    直接引起的.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    (选填选项前的符号,可多选).
              a.降糖药    b.麻醉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    ,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 4. 过度进食已经成为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认为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后,要抵抗这些食物的诱惑将变得困难.为了研究高糖高脂饮食与摄食行为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员分别饲养了两组小鼠,一组小鼠喂食常规鼠粮(正常组),对另一组小鼠提供了24小时不限量的高糖高脂鼠粮,之后再替换回常规鼠粮(高糖组).两天之后,研究人员对正常组和高糖组小鼠做了行为学测试(测试方法和结果如图1、图2):测试的区域分为两半,一半是黑暗区,另一半是光亮区--光亮区的中央放置有高糖高脂鼠粮,小鼠可以通过黑暗区和光亮区之间的通道在两区之间穿梭(注:一般情况,小鼠偏好黑暗环境)     
              实验结果显示:    ,说明高糖组小鼠为了获得高糖高脂食物更愿意冒险进入光亮区.为了让实验更严谨,需要添加一组对照,即在    情况下,观察比较两组小鼠进入食物区的次数.
              (2)科学研究发现在小鼠的中脑有腹侧背盖区(VTA )的区域,该区域是享乐性摄食的重要相关脑区.VTA作为反射弧中的    ,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而控制摄食行为.科学家对两组小鼠进行VTA区域的电镜扫描,发现高糖组小鼠VTA区域兴奋性突触的数量明显增多,意味着短期的高糖高脂刺激可以改变小鼠VTA的结构,当高糖高脂刺激传入VTA区域,使得更多的    释放,改变小鼠摄食行为.
              (3)小鼠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基因经        后产生的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    ,进而降低小鼠的血糖浓度.科学家尝试在高糖组小鼠的VTA区注入胰岛素,检测小鼠48小时内进入食物区的次数,实验结果如图3.与对照组结果相比,    ,说明    .为了进一步验证胰岛素在此实验中的影响,可以增设另外一组实验,你的实验处理是:    
            • 5. 图甲显示了脑、脊髓及手臂上的神经的位置关系,图乙是有关体温调节的部分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所示的①、②、③、④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的四个可能位点.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却没有感觉,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    
              (2)若在图甲中③处给一适宜刺激,③处膜内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    .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是否属于反射?    (属于或不属于).
              (3)图乙中,a、b为    .图乙中显示的效应器有    
              (4)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    .临床上可以切除    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该器官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体的产生,当然这种治疗方式的副作用是    
            • 6. (2016•江苏)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g/L)
              成分含量
              NaCl6.5
              KCl0.14
              CaCl20.12
              NaHCO30.2
              NaH2PO40.01
              葡萄糖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比与体液中    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 7. 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增强免疫力,但会加重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Ach酯酶的作用是分解Ach,使Ach失活,其生理过程如下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结构X是Ach释放到突触间隙,其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为    .兴奋传到突触时,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肌细胞膜上的信号转换是    .α-银环蛇毒可以抑制Ach酯酶的活性,若α-银环蛇毒进入人体后,则可能引起的效应是    
              (2)雌激素作用于细胞Y上的    ,可增加抗体浓度,其增强免疫力的机理与     (物质)类似.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
            • 8. 根据突触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以下是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所破坏.
              (2)如图所示:兴奋性突触中,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会引起    大量内流,后膜电位变为    ,产生兴奋;抑制性突触中,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使    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发生    的信号转换.
              (3)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    (抑制剂/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
              (4)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断,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 9.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传导,在神经细胞间通过    (结构)传递.
              (2)神经中枢内,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多巴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由胆碱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引起多巴胺含量    ,而乙酰胆碱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持续性起    作用,导致患者肌张力增高.根据以上叙述和你学过的相关知识,理论上帕金森病的治疗思路是    
              (3)研究人员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动物实验,结果见表: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血清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注:1、MPTP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破坏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导致实验小鼠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2、“+”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无抗原抗体反应.
              ①正常小鼠注射MPTP后,免疫系统的    分泌产生了抗MPTP的抗体.实验显示,该抗体能够与小鼠的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②实验结果表明,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填“发生”或“不发生”)改变;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    (填“会”或“不会”)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4)综上分析,帕金森病与神经调节及    异常有关.
            • 10. (2016•海南校级二模)图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该反射的反射途径(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2)只刺激④,效应器    (能、不能)做出反应,    (是、不是)反射.切断④,刺激②,效应器    (能、不能)作出反应.
              (3)手被扎立刻缩手,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    ;缩手后又会感觉疼痛,疼痛的感觉是在    产生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