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体的血量调节和排尿过程,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量减少时,血浆渗透压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接受刺激,分泌抗利尿激素    ,促进    对水分的重吸收,血量    ,可见,血量的调节存在    机制.
              (2)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    (器官)上,成年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    
              (3)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传出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    受到刺激,就会以    的方式释放    ,使排尿肌收缩.
            • 2.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    ,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    ,血压恢复.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乙酰胆碱属于    (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    调节.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属于    调节.
            • 3. 回答下列有关人体胰液分泌调节的问题.
              (1)当人进食的时候,一方面,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与胰腺细胞膜上的
                  结合,促进胰液的分泌;另一方面,盐酸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经    运送到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由此可知,胰液的分泌受到    的共同调节.
              (2)在上述调节过程中,乙酰胆碱和促胰液素都能支配胰腺的分泌,两者在功能上相当于    分子,胰腺是它们作用的    ,当发挥效应后,二者都迅速被    
              (3)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形成    结构而传递兴奋,迷走神经末梢和胰腺细胞之间也形成了类似的结构,在该结构上发生的信号转换一般为    
            • 4. (2016•赫山区一模)如图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理,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原因是    
              (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    ,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    
              (5)若甲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    (填C或B)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    (填C或B)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    (填激素)增加,它作用于甲细胞促进    ,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 5. 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胰岛A细胞能分泌的激素是    ,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    
              (2)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    调节,其中①结构称为    ,②结构位于    
              (3)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    
            • 6. (2016•闸北区一模)回答下列与“生物体的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的相关问题.
              如图所示是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幽门粘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
              (1)通过“①→②→胃粘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分泌过程中,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    ,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    
              (2)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与途径1相比较,从反应速度和作用时间看,主要特点是        
              (3)研究发现,当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的这种分泌调节机制称为    
              (4)幽门粘膜G细胞分泌物发挥作用具有的特点是    (多选)
              A.微量并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作用范围小.
            • 7. (2016•揭阳一模)如图是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后,机体通过调节清除体内病毒的过程.据图分析回答:
              (1)人感染H7N9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中的    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    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2)感冒发热饮水较多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    ,进而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导致尿量增加,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    细胞,小部分形成    细胞.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7N9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    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当人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更易感染H7N9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    
              (4)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 8. 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研究工作者以长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含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表.
              组别环境温度实验结果
              BAT含量(g/100g体重)BAT细胞中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总量(mg)下丘脑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pg/mg)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ng/m L)
              24℃0.333.586.730.55
              4℃0.275.363.620.76
              (1)长爪沙鼠的温度感受器受寒冷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细胞膜内侧的电位变化是  . 当相应的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后,通过 调节发出信息,从而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2)表中BAT含量变化表明,长爪沙鼠在寒冷条件下能通过来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乙组长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甲组 
              (3)哺乳动物的脂肪细胞来源于前脂肪细胞.在体外培养前脂肪细胞,需经 酶消化而得到单个前脂肪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体外培养细胞的操作及培养过程均需要在 条件下进行.成熟脂肪组织细胞间质少、细胞松散,所以随着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细胞贴壁生长性能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 9. 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胃窦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能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如图所示.
              (1)图中a结构为 . 当人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 最终引起了胃蠕动减慢,b神经属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2)图中胃泌素通过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 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 .
              (3)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 免疫;当甲肝病毒通过胃部初次感染人体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
            • 10. 回答下列与“生物体的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的相关问题.
              如图所示是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幽门粘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
              (1)通过“①→②→胃粘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分泌过程中,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 ,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 .
              (2)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 与途径1相比较,从反应速度和作用时间看,主要特点是 、 .
              (3)研究发现,当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的这种分泌调节机制称为 .
              (4)幽门粘膜G细胞分泌物发挥作用具有的特点是 .(多选)
              A.微量并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作用范围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