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B.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下降,说明该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
            • 2.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N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 3.

              下图l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后表示有外界因素引起的变化。图2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曲线Ⅲ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

              (2)若图1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白鳍豚,从种群特征上分析:种群数量在a点以后发生曲线Ⅲ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且种群数量为K3时,对白鳍豚种群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对白鳍豚的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若图1种群为东亚飞蝗,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a点若遇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4)图2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生产者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5)图3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种群实际大小。由图可知,_________物种的种内斗争最剧烈。

            • 4.
              某同学为调查草原上布氏田鼠的数量,在田鼠种群相对稳定时初次捕获了36只,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了144只,其中被标记的为12只,已知该草原的面积为10km2.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适用于蚯蚓和蚜虫
              B.标记物应当尽量明显以便于再次捕获时对数据的统计
              C.布氏田鼠的增长速率最大时的种群密度为43.2只/km2
              D.大量诱杀雄性布氏田鼠会影响种群出生率
            • 5.

              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该结构主要由于地形的变化、                                 等因素的不同造成。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芦苇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 ​                 _ 。

              (3)调查水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叫做​                 

              (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最有效措施​                 。如果规划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群落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                 

            • 6.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 7. 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 8.

              Ⅰ、浣熊为树栖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属于食肉类动物,但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目前已有42%的浣熊的栖息地被转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如图是与浣熊有关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浣熊属于_________________,至少占有______个营养级.
              (2)若a时人类开始逐步将浣熊的栖息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b时人类开始退耕还林,撤离浣熊的栖息地,则曲线可以表示小型犬浣熊所在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稳定性的变化.
              (3)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则种群在_____________时期处于增长阶段;若该曲线表示浣熊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差值,那么种群密度在________时最大.

              Ⅱ、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清据图分析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蜣螂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中获取的能量为__________。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2)由图可知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

            • 9.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实际种群密度比统计的要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 10. (12分)科学家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海底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

              (2) )几百万年前的海沟海底中与海沟外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水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首先会产生__________隔离,再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最终会形成__________隔离。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  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