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图甲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式图,河蚌以滤食浮游植物为生,草鱼以水草和浮游植物为食,青鱼以贝类为食,为了得到较高的草鱼产量,工人会定期饲喂一定的饲料,图乙是图甲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呈现出来的生态系统“基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调查草鱼的种群数量。若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3)图乙中的A表示______,河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 J/(cm2·a),图乙中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 2.

              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为人类服务。图甲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是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淡水虾与植食性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图甲中所含成分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

              (2)若水绵固定的总能量是1 000 kJ,则肉食性鱼的同化量最多增加________kJ。为了保证该鱼塘的有机物输出量,需要大量投放饵料,则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捕鱼时要控制网眼大小,只捕捉较大的鱼,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在A、B、C、D、E点进行的防治中,最可能是生物防治的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甲表示某海域大黄鱼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关系,图乙表示该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三大生物成分。请据图回答: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图中_____点。在对大黄鱼进行捕捞时,通常控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并保持大黄鱼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

              (2)某些海洋鱼类存在季节性洄游现象,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结构。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乙还缺少________;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4)若海洋受到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的污染,图乙中_______(填字母)代表的生物受害最严重。

            • 4.

              A、B、C三图显示不同群落的空间结构。请思考:

              (1)图A为____结构,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分布于不同层次主要由____决定,它与竹林中竹子植株高矮错落有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图B为____结构。

              (3)图C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____。在图示A~E 5个沼泽区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的有哪些?

            • 5.

              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

                (1)若调查该稻田生态系统鲫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方法,调查时,若重捕计数后操作不当使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亡,造成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基本无差别”)。若调查群落的丰富度,需要统计各样方中________________的数值。

                (2)有人尝试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来防治害虫。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希望能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以改变害虫的__________,来降低种群密度。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下图中曲线_________(填“I”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作物价值。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 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__点时收益最小。

            • 6.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见图)。②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


              (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____________。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果蝇在阶段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____(填“物种”“个体”或“基因”)之间的差异。

              (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多选)。 

              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

              (5)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 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 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 000只。那么,两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地。

            • 7.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 8.

              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火灾,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体数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研究表明:动物甲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上表数据是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__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填“偏高”“不变”或“偏低”)。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_____。

            • 9.

              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___________和空间特征。

              (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样方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调查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调查中要记录样地中每个物种的高度,利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物种_____________。

              (3)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F两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上升的是________点、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____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4)如今夹河两岸景色宜人,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从群落空间结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 10. 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2是研究者对种群乙1跟踪调查30年绘制出的种群λ值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 图1甲~戊中能出现在能量金字塔中的包括________。碳在甲与丁之间以______的形式流动,在乙1与乙2之间以____的形式流动。

              (2) 若保持生产者的生产量不变,乙2的食物构成中,取食丙2的比例由1/4调整为1/2,则乙2的量是原来的____(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 图2中,种群乙1在15-20年间的年龄组成为____。种群乙1在第10年的种群数量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20年的种群数量。种群乙1的数量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