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草鱼在幼鱼阶段,主要取食小型浮游动物和昆虫幼虫,体长10cm后,主要以高等水生植物为主,稻田中常见的杂草,多数是其天然饵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查稻田养鱼对农业害虫的控制效果,可采用________调查农业害虫的幼虫的发生情况,估算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2)稻田养鱼可以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物种的________,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从种间关系分析,稻田养鱼可以________,从而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

              (4)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________,可一定程度减少化肥的使用,有利于土壤环境的保护。

            • 2.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c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填A或B)。

              (2)在tl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__型。

              (3)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     _______。

              (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问题: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

            • 3. 农田中除农作物外,往往还有多种动物栖息.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______ ,蛇处于 ______ 营养级,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 .
              (2)有些蛇可以利用颊窝感知田鼠散发的热量,从而在夜间捕食,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 ______ 信息传递的特点.
              (3)由于某种原因,农田没有进行及时的打理,农作物很快被杂草代替,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 ______ 演替.
              (4)若图中任何生物从它上一营养级的各种生物同化到的能量比例相同,则蛇体内有机物增加10g,按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需要消耗植物 ______ g.
              (5)某调查小组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某种田鼠的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在同一地点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则该田鼠的种群密度是 ______ 只/hm2.若由于标记方法的不当导致被标记田鼠更容易被捕获,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和实际值相比 ______ .
            • 4.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代表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老年三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
            • 5.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                            

              (2)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3)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4)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6.

              图1表示某湖泊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图2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比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生物在C点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对应图中______点时乙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2)调查发现该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

              ①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关系是_______,某同学在调查罗氏沼虾的种群密度时发现有标志物的个体更容易被露斯塔野鲮鱼捕食,则实际的种群密度比调查结果要偏_______。

              ②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鱼增重3g至少需要消耗藻类的量是体长为6.6cm的野鲮鱼的_______倍。

              Ⅰ、在藻类爆发的季节,为尽快控制藻类的数量,应向该湖泊中投放体长至少为______cm的露斯塔野鲮鱼,一段时间后,还可以捕捞野鲮鱼供人们食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投放这一体长野鲮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科研小组又对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结果分析,罗氏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该部分能量可能的最终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51.6

              27.0

              24.6

              23.1

            • 7.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⑴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          。图2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⑵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

              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主要是由                 引起的。

              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

              ⑶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⑷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 8.

              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制作的顺序是____、漂洗、染色、制片;在视野内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某个细胞连续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

              (2)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研磨时为了保护色素不被破坏,要入_______;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扩散最快的一条色素带呈________色。

              (3)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4)为了探究酶的专一性,现用可溶性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两者都是非还原糖)以及淀粉酶溶液、斐林试剂等材料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按照表中的要求进行操作。操作顺序B注入_________,操作顺序C注入_____________。

              ②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左右的热水中,保持5min。

              ③取出试管,各加入1mL______________并振荡摇匀。

              ④将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50~60℃的热水中,保持2min。

              ⑤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内溶液发生的变化。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酶具有专一性。

            • 9. 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
              (1)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都用样方法,理由是______.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_____诱捕的方法调查.
              (2)据图甲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的明显减少,是通过______两种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 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物的种类增加,因而其生态系统的______结构更为复杂,______稳定性更高.
              (3)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有利于提高生群落对______的利用率.无论哪种种植模式,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______.
            • 10.
              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字母A、B、C、D、E、F代表各种生物,x表示A一年中固定的太阳能量值,xl,x2分别表示E、F相应时间内同化的能量值,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所有生物 ______ (“是”或.不是”)一个群落.
              (2)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最大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_ (用题中相关能量值表示).
              (3)用标记重捕法调查E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100只做好标记后全部放回,一段时间后,在2km2的范围内进行重捕,其中捕获到无标记的70只,有标记的10只,则E的种群密度为 ______ 只/km2,若动物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则调查结果比实际结果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