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 ______ 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小马同学对某池塘中的鲫鱼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105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该池塘中鲫鱼大概共 ______ 条.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C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7天;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 ______ ;
              ② ______ .
              (3)在培养后期,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______ .
              (4)如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①每隔24 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
              ②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______ ℃.③图中96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
              ______ .
              ④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 2.
              分布在新疆新源县山区的第三纪遗存亚欧最大面积的野苹果林因遭遇“外来生物”小吉丁虫肆虐,受灾面积已达六成.小吉丁虫将卵产于树干表面,幼虫从果树表皮进入内部蛀食皮层,成虫则以树叶为食,导致果树迅速干枯死亡.
              (1)调查小吉丁虫卵的密度可采用 ______ 法.小吉丁虫产卵需要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温度与光照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信息.
              (2)这片野苹果林构成的群落中,野苹果树最高,居于最上层,各种杂草较矮,居于较下层,说明该群落具有 ______ 结构;杂草在野苹果树分布较为稀疏的位置比较茂盛,而在野苹果树下则数量很少或者不存在,这说明该群落具有 ______ 结构.杂草与野苹果树间具有 ______ 关系.
              (3)从野苹果林最初被发现至今,人们为保护野苹果树,大量去除野苹果林中的杂草,人类活动的增强也使野苹果林中的动物大量减少,人类的这些活动使野苹果林的营养结构趋于 ______ ,大大降低了野苹果林的 ______ .
            • 3.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如图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______ ,选取样方时,要做到 ______ 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_____  和 ______ ;如果要调查动物种群的密度一般采用 ______ ,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 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______ 点,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 ______ 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一种群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在第1-5年间,种群增长模型呈 ______ 型;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______ 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______ .
            • 4.
              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
              (1)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都用样方法,理由是 ______ .
              (2)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 ______ 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
              (3)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有利于 ______ .
              (4)在采用此方法之前,有人尝试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诱杀雄性害虫来防治害虫.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希望能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 ______ ,来降低种群密度.
            • 5.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落入水中并食之。水稻在给鲤鱼提供食物(水稻叶片)的同时,还能够抵挡烈日照射,降低表层水温。

              材料二:科研人员对稻鱼系统、水稻单种系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处理

              调查农户(户)

              农药投入

              (kg·hm-2

              农药使用次数(次)

              水稻产量(kg·hm-2

              鱼产量(kg·hm-2

              稻鱼系统

              123

              7.36

              3.1

              6364.51

              438.34

              水稻单种

              111

              10.49

              6.5

              6458.66

              材料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

              (1)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信息传递体现在                            之间,水稻的功能是                                                               

              (2)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可形成简单食物网,鲤鱼食物中,水稻由原来的2/5调整为1/3,稻池中鲤鱼数量将变为原来的          %(传递效率按20%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3)材料二中,稻鱼系统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表现在                                                      

              (4)材料三中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

              ① 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② 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 6.
              某调查小组在对某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回答:

              ( 1 )图1为调查获得的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该野外调查小组采取的研究方法叫做 ______ ,应采用 ______ 的统计方法统计物种的丰富度.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______ m2
              (2)图2可以看出F种树表现出 ______ 分布.
              (3)图甲表示某岛屿上几类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兔进入该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岛的生物除了图甲出现的以外还必须有 ______ ,昆虫与鼠之间属于 ______  关系.
              ②图乙中,若在a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并全部标记后释放回环境中.第二次捕获了80只,其中有20只带有标记,则该岛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 ______ .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某些带标记的野兔易被鼬捕食).这种情况下,估算的K值 ______  (偏高、偏低、不变).
            • 7.
              乌鱼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进行食物种类分析,结果如下表.
              食物     天敌 乌鱼 河蚌 泥鳅 水蚤
              泥 鳅
              水 蚤
              小球藻
              ①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 ______ .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______ .在池塘空地种植农作物,可利用信息素防治有害昆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 信息.
              ②在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C元素是以 ______ 的形式进行传递的.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如下表.
              太阳能 光和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 水蚤 河蚌
              1010 1% 10% 106 106
              乌鱼能从鱼塘获取 ______ kJ的能量.
            • 8.
              某一田鼠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如表为该种群与其他另一种群的种群数量变化统计表,曲线图为田鼠种群迁入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另一种群 4490 4120 67 10
              田鼠种群 0 120 3210 4500
              (1)田鼠种群与另一种群之间存在着 ______ 关系.
              (2)调查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则1公顷的调查区内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______ .
              (3)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______ ,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 ______ ,若没有迁入和迁出,此时出生率 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 ______ .
              (4)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 ______ 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后第 ______ 年开始的.
            • 9.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______ .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时,应选择的取样方法是 ______ .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大小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______ .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______ .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_____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______ .
            • 10.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度为灌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 ______ .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______ .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 ______ .
              (2)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 ______ 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生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见表: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8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种间竞争最激烈的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