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回答有关种群和群落演替的问题:
              (1)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______。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有______(至少答两点)。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采用______方法进行酵母菌计数。
              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常用______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______方法来统计丰富度。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次生演替是在______ 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______的地方发生的。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演替的方向______。
              (4)在生物群落内,各种动植物通过营养关系形成了______,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 2.
              人们常用人工拔除方法控制侵入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互花米草,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科研人员调查了人工拔除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见表.
                物种数(种) 拔除前后均能检测到的物种数(种) 密度最大的物种
              拔除前 拔除后 拔除前 拔除后
              区域1 14 13 3 台湾泥蟹 扁平拟闭口蟹
              区域2 12 23 2 红树蚬 扁平拟闭口蟹
              区域3 10 23 1 台湾泥蟹 扁平拟闭口蟹
              (1)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蟹有多种,这体现了 ______ 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
              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属于 ______ 保护.
              (2)调查台湾泥蟹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 ______ 法,调查红树林种群密度时还要 ______ 选取多个样方,以使调查结果更准确.
              (3)对比拔除互花米草前后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即 ______ 、密度最大的物种即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人工拔除互花米草会在较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来源和 ______ ,导致群落发生快速的 ______ .
            • 3.
              在某鱼塘中放养着A、B、C、D四种鱼,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若调查四种鱼的种群数量,采取的方法是 ______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C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Ⅰ,池塘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 ______ .
              (2)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______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______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C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______ .
              (3)在只放养C鱼的鱼塘中,捕捞的最佳时间非常重要,应该将鱼塘中C鱼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Ⅰ上的 ______ 之间.
            • 4.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研究福寿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_____ 和等距取样法.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______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______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______ 死亡率.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______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 ______ .
            • 5.
              (1)在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样方的大小一般以 ______ 为宜.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______ 和 ______ 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2)完成“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设计
              ①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ml ______ (实验组),B烧杯中加入30ml ______ (对照组).
              ③在室温下放置7天,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④在A1、B1、中加入 ______ ,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
              ⑦观察A1、A2、B1、B2四支试管中的颜色.
            • 6.
              某兴趣小组在对某弃耕后的农田进行调查时,发现除有树木、杂草外,还有食草昆虫、田鼠、蚯蚓、兔等动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地区调查某田鼠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调查蚯蚓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
              (2)若该地区出现了捕食兔子的狼,则在图甲中,曲线 ______ 代表狼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同物种间的关系除了捕食外,还有 ______ (至少答出两种)等.
              (3)该弃耕后的农田进行的演替是 ______ 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______ 进行.
              (4)图乙是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分获得的该地区某种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的数量在30年内的第 ______ 年达到最少,在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______ .
            • 7.
              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 ;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 ______ .
              (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 ______ 分解,产生的 ______ 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若蛇的食物有来自蛙,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 ______ 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 .
              (4)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 ______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______ (K或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