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_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

            • 2.

              І.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3.

              灰茶尺蠖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下面是对某地区灰茶尺蠖的研究发现:

                 资料一:灰茶尺蠖有黑体型和灰体型两种形态。灰茶尺蠖适宜的环境温度是21~23℃,低温或高温均阻碍灰茶尺蠖的生长发育。相较于灰体型,黑体型对低温适应能力更强,但抵御高温能力差,所以在高温季节、热带地区或低纬度低海拔地区是不利于黑体型种群繁衍的。

                 资料二:研究发现茶尺蠖黑体色对灰体色为显性性状,但在某地田间调查发现,黑色个体在田间数量较少,黑体型在田间的最高分布比例是35%,有些区域目前甚至没有黑体型的分布。

              请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1)若要调查温度对茶尺蠖产卵的影响,需调查单位面积上灰茶尺蠖虫卵的数量,调查方法应选择_____________法。

              (2)黑体与灰体两种体色灰茶尺蠖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3)温度等气候条件能影响昆虫生长发育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此外影响灰茶尺蠖种群数量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等。若要减小对茶树的危害,可选择特定的环境条件种植,降低灰茶尺蠖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二所述结果与其显性遗传特性不相符,依据资料一对此结果作出假设___________。

            • 4.

              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_______J/hm2·a,这部分能量是指    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雨量丰富,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此片弃耕农田可能会变成森林,此过程的演替趋势应该是:弃耕农田→杂草丛→  灌木林(丛)→乔木林(森林)

              (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I.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__(填“大”或“小”)

              Ⅱ.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

              Ⅲ.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 5.

              Ⅰ.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①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

              ②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水平。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

              Ⅱ.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填K或K1或K2),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_。

            • 6.

              (1)细胞核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2)能够在________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3)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是:有_______和_____的出现,然后_____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在_______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称为______,又称K值。

            • 7.

              (1)K值:又称___________,指在____________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

              (2)生态系统:由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多少。

              (4)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 8.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__(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表示种群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会变小。 

            • 9. 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引入后从1915年到1960年该岛上驼鹿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用所学过的生态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引入孤岛的驼鹿与其他共同生活在这个岛上的生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称为       

                 如果让你来调查不同年份驼鹿的数量,你采用         法进行调查.

              (2)自1915年被引入后至1930年,驼鹿种群数量增长迅速,推测主要原因有           

                 1920年人们看到驼鹿数量的增长情况后,有人想在该岛引入驼鹿的天敌狼,利用狼与驼鹿的       关系来控制驼鹿的数量。从客观上讲,狼通过吃掉驼鹿种群中的部分个体,降低了驼鹿的种群密度,对驼鹿的种群发展是    (有利∕不利)的。

            • 10. 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大豆田间管理,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

              (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________。 A.一棵一棵去数进行比较         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   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

              (2)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呈________增长。

              (3)若长期不耕作,则将会发生_____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     

              (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