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代表各成分之间交换的有机物或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中某种群的领域行为可明显调节种群密度
              B.乙、丁属于次级生产者,其次级生产量即同化量
              C.乙中的某种群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就会实现零增长
              D.丙成分中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乙种群最强烈的内源性因素
            • 2.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肝、神经等多种组织细胞。下图表示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大致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
              B.图中通过离心、去上清液可以除去胰蛋白酶
              C.图中培养液若是人工合成的,则不需要加入人的血清
              D.出现接触抑制前,培养瓶中的细胞数量呈“J”型增长
            • 3.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 4.

              下图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A.
              B.
              C.
              D.
            • 5.

              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 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海星移除后,藤壶、贻贝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海星移除后,物种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
              D.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 6.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取A、B两个锥形瓶,分别放入适量的等体积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A瓶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B瓶不做处理,再将A、B瓶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请分析回答:

              (1) 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_________________。 

              (2) 每天定时取样,用浊度仪测定培养液的浑浊度,可以推知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中设置B瓶作为对照组的作用是排除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规格为1 mm×1 mm×0.1 mm,16中方格×25小方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a. 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

              b. 活酵母菌可以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

              c. 先向计数室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d. 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与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

              (4)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____________再计数。该实验中A瓶的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 

              时间/天

              1

              2

              3

              4

              5

              6

              7

              酵母菌数量

              /(万个·mL-1)

              32

              ?

              762

              824

              819

              821

              820

               


                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____________万个·mL-1。据表分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型增长。 

            • 7.

              下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草、鼠和蛇的数量变化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B曲线代表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A、B、C形成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

              (2)鼠和蛇对草原中的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若大量蛇被捕杀,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降低。

              (3)C同化的能量中,有些能量没被利用,有些被利用了。被利用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灾后草原群落的恢复,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

            • 8. 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
            • 9.

              下表是某河流干涸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艾蒿(株/平方米)

              5

              10

              6

              3

              1

              1

              白杨(株/100平方米)

              0

              1

              2

              4

              8

              8

              鼠(只/100平方米)

              0

              1

              2

              4

              8

              16

              (1)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_________。几年后,鼠害日益猖獗,有效降低鼠种群密度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

              (4)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第6年植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有关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各部分有机物的含量,单位kg/(hm2·a)。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⑤中的“不可利用”部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A.食物充足
              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
              D.资源、空间有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