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特征明显,是东北地区极为罕见的湿地景观,主要观赏动物有鸭、白鹅、黑天鹅、锦鲤等,主要观赏植物300多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湿地公园垂直方向上矮牵牛、暴马丁香、旱柳等植物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现象。湿地公园中不同的物种通过复杂的____________形成统一的整体。

              (2)调查发现,湿地公园中金娃娃萱草近三年的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若第一年的种群数量为N0,种群增长率为1.1,则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能量生长效率=×100%,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100%。调查发现,湿地公园的能量生长效率小于10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利用效率也小于10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泰山上所有的鸟构成一个(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 3.

              如图表示北温带某湖泊自上而下的分层情况。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这种分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结构,其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____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 

              (2)人们使用油漆涂于船只的表面,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进入水体造成污染,该污染物通过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如果该湖泊受到了较大污染,鱼类数量减少,死鱼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这个调节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____。 

              (3)科研小组对流入该湖泊中某种鱼种群的能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


              能量去向

              摄入食物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呼吸作用散失

              51.6

              1.5

              23.1


              据表结果分析,该鱼种群的同化量为______kJ/(cm2·a)。若要调査该湖泊中这种鱼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_____法。 

            • 4.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群落水平 

              ②一个森林群落的结构不包括落叶和土壤

              ③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属于种间竞争

              ④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⑤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 5.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森林群落中,动物也有类似于植物的垂直结构
              B.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内部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C.种群的各特征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地得到来自于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 6. 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7.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物种间的竞争对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

              C.退耕还林、还草属于初生演替

              D.群落的演替一般具有方向性
            • 8.

              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选择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地区中的植物、植食动物甲和肉食动物乙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其中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组成如表所示(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体数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研究表明,动物种群甲中的个体在2+ 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 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种群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由此推测动物种群甲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

              (3)表中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偏高/不变/偏低)。

              (4)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地区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_(能/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稻田中的福寿螺对水稻危害很大.
              (1)调查单位面积内福寿螺数量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 。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灭除,而有效降低福寿螺种群的 ____________ 。

              稻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稻田弃耕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如图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验结果.据图回答.

              ①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处理组数量从6~7月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数量下降。 (填“成年福寿螺”还是“成年福寿螺卵”)

              (3)防治福寿螺时,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生物防止相比,灭螺防治福寿螺的缺点是① 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