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是某同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图甲表示酵母菌的结构;图乙是用血球计数板(规格是1mm× 1mm×0.1mm) 观察未经稀释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图丙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某一时刻的状态;图丁是用目镜10× 、物镜10×组合下看到的细胞图像。

              (1)图甲中酵母菌可产生CO 2 的场所是        ,产生酒精的场所是        

              (2)据图乙计数可推测1mL酵母菌培养液中有酵母菌个       

              (3)据图丙可以判断此状态下A 处溶液浓度与B 处溶液浓度相比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确定

              (4)若将物镜换为40×后,可以调节       准焦螺旋重新观察图丁视野可看到       个完整的细胞。

            • 2.

              下图甲表示某植物细胞,图乙表示酵母菌细胞,①〜⑨表示细胞有关结构;图丙为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能量转换关系简图,A〜G表示有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结构⑤为胞间连丝,除与细胞间物质运输有关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不同的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图甲细胞内叶绿体形成_________________(填丙图中字母A〜G)的能力,进而影响对叶绿体基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丙图中字母A〜G)的利用。

              (3)在500mL的烧瓶中,加入适量活化的酵母菌细胞和5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充分摇匀后,将瓶口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后,烧瓶内产生的C02来自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4)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某同学利用规格为1m×1mm血球计数板,测定某酵母菌培养液的种群密度。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分为16个小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将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在计数室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80个,则1mL该培养液中有酵母菌约___________________个。

              (5)自然条件下酵母菌和该种植物细胞都可进行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光合作用    B.有氧呼吸    C.渗透作用    D.基因表达

            • 3. 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________。

              (2)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需控制培养液的浓度,浓度过高则会导致________。对培养液进行灭菌时,切断高压蒸汽灭菌锅热源后,须待观察到________时,才能打开放气阀以释放锅内余气,最后开启锅盖取出培养液。

              (3)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 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两种方法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得到的结果,其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是曲线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

            • 4.

              某学习小组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________法,吸出培养液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_______________,便于估算。

                (2)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__________;图中__________浓度的培养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

                (3)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________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

            • 5.

              菌根是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某草原试验区接种菌根真菌后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若用菌根其菌配制成悬浮液进行培养,毎天定时对菌细跑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对其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法。

              (2)草原上的两种动物田鼠和鼬,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有同学欲调査草原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_______________。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稳定性提高,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A组:20 mL培养液;实验B组:20 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C组:20 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曲线。

              (2)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_____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在前。

              (3)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对铜绿微囊藻(一种单细胞藻类,也是引起水华的藻类物种之一)生长、繁殖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实验,具体结果如下图1、2所示。为了调查不同季节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科研人员还对某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分析,具体结果如下图3所示。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图3 


              (1) 在对每次采集的水样测定铜绿微囊藻密度前,需要先搅拌培养液,其直接作用是________。然后在培养瓶中吸取样液,滴加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待培养液渗入且藻细胞全部沉降到____的底部,再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进而计算出藻细胞密度。 

              (2) 分析图1、2可知,最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生长、繁殖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____、____。 

              (3) 罗氏沼虾以绿藻、蓝藻等单细胞藻类为食物。科研小组又对该湖泊中的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1)。

              藻类同化

              的能量

              沼虾摄入藻类

              中的能量

              沼虾粪便

              中的能量

              沼虾用于生长发

              育和繁殖的能量

              沼虾呼吸作

              用散失的能量

              150.6

              47.8

              25.4

              1.2

              21.2


              据表分析,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4) 分析图3可知,一年四季中,该湖泊最容易发生水华的季节为____。从生物的种间关系角度考虑,控制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与C点相比,种群增长速率较大的是________点,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方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图能否表示密封容器中在适宜条件下酵母菌群体数量增长的对数曲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

              按表中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用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每隔一定时间检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



              (1)对瓶中的酵母菌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计数,计数前应将锥形瓶振荡,使酵母细胞_________后取样进行计数。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方格内细胞计数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线上细胞只计____两边线上的细胞数,数清粘连细胞,芽体体积超过细胞体积的____算一个细胞,计数总数不少于____个细胞;当细胞数量远多于300个或数不过来时要____后计数。 

              (2)计算方法: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每方格内的细胞数×______[每个方格的体积:2×2×0.1=0.4(mm3)] 

              (3)为避免计数时将死的酵母菌计算在内,在酵菌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活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淡蓝色。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经过测量和修正,得到上右图的结果。图中曲线②代表的是________组的结果,曲线③代表的是________组的结果。A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较小,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下图为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年级的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 “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该实验小明重复了三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用血球计数板(2mmX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