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乙中某植食性昆虫属于图甲中______(填字母)的一部分,图甲中成分d的生态作用主要是______.
              (2)图甲中,b→a过程的碳流动形式是______,d→c的途径通过______进行.
              (3)图乙中t1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P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
              (4)假如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原因是______.
            • 2.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 3.

              原文填空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个___________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3)核酸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________________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4)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_____

              (5)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___________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6)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_______________

            • 4.

              某草原引入一种野兔,一段时间后,发现其繁殖速度快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黏液瘤病毒可以有效控制该野兔的数量。请回答:

              (1)在引入的早期,野兔的种群数量大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当野兔种群数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这表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用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种群数量后,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__。以上事实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2)野兔属于__________消费者,野兔的摄入量是野兔的同化量与________________之和。

              (3)若要研究草原中植被的破坏情况,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______________(填“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 5. 近几十年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马鹿,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_____________的集合体,马鹿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_________法,该方法调查值往往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
              (2)森林采伐后,马鹿种群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____________降低,马鹿种群密度降低。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物种多样性降低,群落发生______演替。
              (3)科学家调查记录马鹿种群每个个体的具体年龄,绘制获得马鹿种群的__________图形,有利于了解马鹿种群未来数量的动态变化。
            • 6.

              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篷、碱篙等少数几种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碱斑地全部碱蓬构成一个________。盐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韭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入的虎尾草数量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________。虎尾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它们之间主要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

              (4)滨海区中的生物群落和________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的________大大提高。

            • 7.

              科学家在新西兰某无鼠的小型岛屿投放某种家鼠以研究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初期(上一年12月初)在岛内相距400米的地点分别放置一只雄鼠和一只未孕雌鼠,一段时间后它们通过信息素发现了对方。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如表所示: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N(估算家鼠数)

              3

              14

              37

              44

              68

              68

              69

              科学家调查家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据数据分析,家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2月鼠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在5月到7月小岛所能维持的鼠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

              (3)研究过程中发现,家鼠会以岛上某种海鸟的幼鸟及这种海鸟的食物为食,导致这种海鸟数量大量减少,据此分析家鼠与这种海鸟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科研人员将某一长期种植单一品种茶树的茶园一分为二,对照组只种植原有单一品种茶树,实验组均匀种植多种茶树品种,茶树密度与对照组相同。一段时间后,对两组茶园进行相关生态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蜘蛛是茶园害虫的重要天敌,茶园游猎型蜘蛛分为地面游猎型和茶树上游猎型,影响蜘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若要判断某种蜘蛛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蜘蛛种群的________等数量特征。

              (2)实验组蜘蛛物种数比对照组要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据此推测,两组茶园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的差异,原因是________。

              (3)跟踪调查发现,两组茶园茶树的落叶量大致相同,但一段时间后,实验组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为21.5g/kg,对照组为14.5g/kg,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

            • 9.

              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

              (1)草场植被经持续的过度放牧,群落中植被的类型发生了变化,这属于群落的______演替。

              (2)该草场所有的布氏田鼠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上述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布氏田鼠的环境容纳量增大。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

              (3)为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们需要根据草场的________(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或“信息传递”)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4)草原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还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草原上的鼠、蛇和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_____________(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鼠的数量也会影响蛇和鹰的数量,由此可见,生物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