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河北某地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种名

              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l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734

              l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注:上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

              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该群落中某些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这说明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判断刺槐是否发生进化的依据是________,刺槐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 2.

              河北某地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上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

              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该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该群落中某些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这说明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判断刺槐是否发生进化的依据是________,刺槐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 3.

              请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

              (3)该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基因型

              引入前,原地

              引入后,本地

              AA

              51%

              57

              aa

              11%

              17%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他们选取未被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且以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群落

              A

              B

              C

              D

              植物种类

              150

              121

              69

              0

              有机碳储

              量(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0

              凋落物

              2.0

              3.5

              5.4

              0

              土壤

              161.9

              143.2

              117.7

              86.1

              总计

              220.1

              197.6

              166.6

              86.1

              (1)研究人员采用样方法调查各群落的植物种类,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表中数值应是植物种类________。

              (2)调查结果显示随薇甘菊入侵强度增大,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是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3)薇甘菊入侵使植被凋落程度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_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调查研究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 5.

              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具 有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其有机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生物类群

              第一

              营养级

              第二

              营养级

              第三

              营养级

              第四

              营养级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

              固定的能量(kJ)

               

              140.0

              16.1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3.2

              0.5

              192.6

              (1)图中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为_____(填字母)。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

              (2)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由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中的能量。

              (3)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在演替过程中,_____(填甲、乙、丙、丁)利用阳光的能力提高,固定的CO2量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_____稳定性更强,原因是____。

              (4)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时,样方的大小一般为1 m×1 m。若调查的是森林植物类群丰富度,样方面积应当_____。

            • 6.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1953年

              1973年

              1984年

              1996年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利用率(%)

              20.3

              42.3

              88.9

              95.9

              总初级生产量[t/(hm2·a1)]

              17.43

              55.50

              116.6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

              (1)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利用率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来测定群落的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状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3)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分析该图,可以得出生物量的演变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___。

              (4)请在下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 7.

              生态学家对某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进行实地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1)调查发现从浅海区向海岸陆地方向依次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这体现了群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________结构。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生活在远洋水域100m以下的生物主要由_______________组成。

              (2)该海洋生态系统随水深的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输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中,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该海域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季节是________,原因是                      。该海域生物群落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演替,影响该海域群落演替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8.

              为研究氮、磷对单细胞绿藻生长的影响,选择衣藻和小球藻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氮源和磷源各设置5个含量(从N1到N5,氮含量逐渐减小;从P1到P5,磷含量逐渐减小)。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取样计数,处理统计结果得到如下数据:

              混合培养时两种绿藻的细胞数占单独培养时的百分比(%)

              氮源或磷源的含量

              N1

              N2

              N3

              N4

              N5

              P1

              P2

              P3

              P4

              P5

              衣藻

              60

              93

              93

              78

              80

              99

              81

              97

              83

              98

              小球藻

              78

              84

              89

              80

              80

              68

              78

              70

              90

              78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对衣藻和小球藻计数通常采用的两种主要器材是________,该方法所获得的衣藻及小球藻的数量为________(填“估算值”或“准确值”)。

              (2)据表中数据分析,在________含量下时,混合培养对两种绿藻的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最小。这两种绿藻存在________的种间关系,混合培养条件下,这种关系在5个水平的________源培养条件下更为明显。

              (3)群落的演替是指________。如果利用小球藻制作一个小生态缸用以观察群落的演替,还需加入其他适宜的生物及土壤、水等。同时应注意:①装置置于散射光下,②生态缸必须透明,原因是________。

            • 9.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非生物因素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3

              5

              9

              风速

              蕨类植物

              7

              5

              8

              距地面 1.5米 的光强

              灌木

              15

              4

              2

              土壤湿度(%)

              48

              35

              15

              松树

              0

              2

              0

              土壤的有机物(%)

              6.5

              3.8

              205

              落叶树

              20

              5

              0

              土壤深度(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mg·kg-1)

              9.4

              4.5

              2.3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       。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     

              A.  B.  C.  D.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       ,理由是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 10. (10分) 如图 1 是科考队调查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          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            (填 “ 增加 ”“ 减少 ” 或 “ 不变 ” ).
              ( 2 )图 1 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在 b→c 段,物种 ① 逐渐消失,物种 ② 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            ,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            结构.
              ( 3 )科考队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 2 所示.曲线各点中,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          ;若 d 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 a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的环境因素有                                (最少列举 2 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