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 kJ)。请回答下列问题:

              食物链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463

              X

              Y

              呼吸作用消耗

              96

              24.5

              3.8

              未被利用

              292

              29.3

              3.1

              分解者分解

              12

              2.1

              0.2

                  (1)湖泊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应包括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4)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湖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太湖水质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为高效实现“养鱼抑藻”这一目标,科研部门作了多项相关研究。请就提供的科研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1) 下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以便为养鱼户提供恰当的指导。鱼鳞藻、脆杆藻为藻类植物,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藻,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


              ① 对如何养好鱼,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___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② 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价值。 

              ③ 将湖水培养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三类藻细胞分布如图(图示25个中格),则培养液中微囊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个·mL-1。 

              (2) 研究表明,传统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为了使太湖渔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应根据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增加湖泊中的生物种类,调整食物链(网)结构。 

              (3) 科研人员针对太湖底栖动物中的优势种椭圆萝卜螺的能量收支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如下表。

              动物名称

              能量/kJ·m-2·a-1

              摄入食物中所

              含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

              失的能量

              粪便中

              的能量

              椭圆萝卜螺

              516

              15

              231

              270

              ① 椭圆萝卜螺同化的能量为____kJ·m-2·a-1。 

              ② 椭圆萝卜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中包含了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引起的热能散失。科研人员在测定这部分能量时,首先将实验螺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48 h的饥饿处理,然后取相同的棕色瓶分别标号,进行如表所示处理,密闭后置于光下。(“+”代表放入,“-”表示不放入)为了排除水生植物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需另设置一组对照,对照组的处理应包括____(选填表中实验处理的序号)。实验3 h,待A瓶中的螺饱食后再测定各瓶溶氧量,可得椭圆萝卜螺在饱食和饥饿状态下的代谢率。然后科研人员除去A瓶中的水生植物,给A、B瓶更换预处理湖水,每隔3 h测定一次溶氧量并计算代谢率,直到A、B两瓶椭圆萝卜螺的代谢率____时终止。通过计算得出机体在摄食、消化、吸收等过程中所散失的能量值。 


            • 3.

              在国家林业局、央视联合举办的“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中,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从全国41处国际重要湿地、400余处国家湿地公园、550余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脱颖而出,喜获“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称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湿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其生态学方面的问题:

              (1)截至2015年6月,微山湖湿地有脊椎动物325种,还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昆虫等多种无脊椎动物;景区内植物种类更加繁多,其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之为________。

              (2)2011年12月13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批准建立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历经三年,建成了以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水质净化、生态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公益性生态工程,使微山湖湿地公园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________。

              (3)当地政府结合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持湖区生态平衡,协调推进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这有利于提高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同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200多种鸟类前来安家落户,绝迹多年的毛刀鱼、小银鱼、鳜鱼等也重返家园,提高了景区的吸引力和观赏性,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4)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A1)→乙(A2)→丙(A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A2远远小于A1/10,原因是________。

            • 4. 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

                  (2)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③属于___________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图乙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的一部分之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乙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些信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图乙所示生态系统在引入鹰之后,兔的数量短期内发生变化后并最终达到平衡,这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填“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更高。

                  (6)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太阳能是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作用输入生态系统的,其中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_。因此,________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生态系统的各生物成分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供各项生命活动利用,另一部分则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在此过程中,碳元素以________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中。

              (3)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在________(填“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消费者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________。

            • 6.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 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1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2表示另一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图1图2


              ①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 

              ②当图1中的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的结果。 

              ③当图1中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若图2中E所处的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为7.5×109 kJ,B的能量为1.2×108 kJ,D的能量为1.8×108 kJ,则A的能量最多为____,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特点。 

              (2) 某研究小组对某草地生态系统进行深入调查,获得调查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 某草地生态系统物种数调查结果/(个·m-2)

                   物种

              数目

              样方     

              A

              B

              C

              D

              E

              F

              G

              H

              I

              J

              1

              0

              2

              2

              0

              6

              3

              0

              4

              10

              0

              2

              6

              4

              0

              3

              0

              0

              5

              3

              0

              8

              3

              3

              0

              2

              6

              8

              4

              6

              5

              12

              6

              4

              5

              2

              0

              6

              4

              0

              8

              0

              8

              10

              5

              2

              0

              4

              5

              0

              3

              0

              6

              9

              10


              不同物种A~J之间的形态结构差异属于____多样性,而样方1中B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属于基因多样性。这些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____________引起的,样方1与样方2的差异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 

            • 7.

              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曾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所有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NP=GP-R)。请回答下列问题:

              单位:102 kJ·m-2·a-1

               

              GP

              NP

              R

              15.91

              2.68

              13.23

              871.27

              369.69

              501.58

              0.88

              0.34

              0.54

              141.20

              62.07

              79.13

              211.85

              19.26

              192.59


              (1)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102 kJ·m-2·a-1),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_____________。 

              (2) 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④营养级NP的去向中,除未被利用的能量外,其去向还有_________。 

              (3) 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中⑤很少或没有时,对碳循环的影响是_________。 
            • 8.

              科研人员对某湖泊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一年的研究,调查结果如下表。请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kJ/m2•a。

              (2)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表中“被分解”部分指的是____________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未利用”部分存在的形式___。

              (4)若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则____________位于金字塔的最顶层。

            • 9.

              下表是某荒地一条食物链3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后来由于该荒地被附近居民掘土而成为洼地,进而成为沼泽地。

              (1)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A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该荒地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

              (2)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有机物积累量增加,可成为开发有机肥和生物能源的场所。

            • 10.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据图回答:

              (1)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________瓶.

              (2)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应选择瓶________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________开始的.

              (4)三个生态瓶中,还有一类必不可少的、一般看不见的生物在起作用,它们是________.

              (5)在该生态瓶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_______流动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