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搭乘2名男性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轨飞行33天后,于11月18日顺利返回。

              材料一:从1999年到2016年,神舟系列的十一艘飞船在人类太空中留下了十一个扎实的脚印,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宇宙探索过程

              发射目的

              “神舟一号”

              样品: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神舟二号”

              成型:在飞船上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各项实验

              “神舟三号”

              载人:搭载模拟人

              “神舟四号”

              低温:验证低温对发射的影响,解决前三次发射中发现的有毒气体超标、太空辐射问题

              “神舟五号”

              圆梦:载人飞行,对前四次飞行获得的数据进行验证

              “神舟六号”

              筋斗:进行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出舱:进行出舱活动实验,掌握出舱技术

              “神舟八号”

              天吻:进行交会对接实验

              “神舟九号”

              人控对接:实现人控交会对接,实现“四个首次”

              “神舟十号”

              天空授课:进行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进行短暂的科学实验,并开展科普讲课

              “神舟十一号”

              中期驻留: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1)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我国宇宙探索历程。



              材料二:“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为什么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9月3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习近平在讲话中承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

              材料二 据共同社2016年7月5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召开了旨在讨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措施的专家会议。为了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会议将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投资及技术革新的措施。然而在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17)上,日本反对《京都议定书》,并不认同新设定的减排义务,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批评。各国认为必须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这恰恰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

              材料三 人类一直专注于经济增长,而气候变化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受刭重视,最初是在科学家关于环境监测的各类实验中被讨论的。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为了解决“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情况,气候变化问题才全面引起了大众关注,人们也开始探讨引发气候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了多份报告。从“自然界自身的产物”到“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日益发现各个国家都必须要承担这种“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更多的科学家也在试图作出更准确的分析,以解决这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

              (2)结合材料三,运用 “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

            • 3.

              材料一:2016年6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时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创新驱动转变,使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1)请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材料二:2016年9月4日晚,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在西子湖畔震撼上演。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入,中外名曲《春江花片夜》与《片光》合奏,

              《高山流水》共《天鹅湖》起舞……在交响乐的伴奏下,灯光、音乐、舞蹈、实景相互交织在一起,亭台楼阁、挢梁、荷塘等鲜明的中国元素,第一次在室外水上表演,结合新的全息投影技术,诠释“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固气派和世界大同”晚会主题。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场景再次令世界震撼,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拿着手机拍照留念。

              《最忆是杭州》“辐射”出来的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采茶舞曲”清新灵动,舞动勤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美丽的爱情传说演绎美好情感;“高山流水”礼遇知音,世界大同;“欢乐颂”热情好客,和平共进。在恢弘的场景下,情意并茂的演奏,观感细腻又不失心灵震撼;激发爱国情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给世界震撼和共鸣。

                (2)结合材料二,说明“最忆是杭州”文艺晚会的成功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材料三:2015年4月,习近平在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其中引用非洲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后,又补了句中国古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希望亚非国家加强互利合作,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016年9月,杭州峰会上,中国呼吁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国提出,应该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以伙伴关系为依托,秉持共赢理念,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结合材料三,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世界各国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

            • 4.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材料一: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讲话强调,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材料二: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选取“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节课,邀请多位亲历长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参与节目,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还请来航天员王亚平,她告诉孩子们“长征”火箭的名称的寓意,讲述了航天人不忘初心、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新长征精神。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谈谈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 5. 材料一:近来,王林这些大师们再次吸引住人们的眼球。看看大师们的神奇!
              严新 宣称用气功支援大兴安岭森林灭火
              闫芳 被称为“最强太极推手”,其掌风能击倒人
              王林 以表演“隔空取物”“空盆取蛇”等见长,自称“气功大师”
              张宝胜 具有“火云掌”“耳朵识字”“药片穿瓶”等众多“特异功能”
              胡万林 号称“神医”“盖世华佗”,据说包治百病,治愈率可达90%
              马悦凌 凭借《不生病的智慧》走红,被称为“养生教母”,教人“生吃泥鳅”
              张悟本 绰号“绿豆小王子”,宣称吃绿豆可治百病
              材料二:中国反伪科学代表人物司马南说,不是“大师”们有多高明,而是傻子太多。虽然这些“大师”在我面前,我打眼一看就知道是骗子,但一般老百姓很难辨识。为什么呢?因为“大师”们自己忽悠没有用,所以他们往往善于借力,狐假虎威,和名流权贵们搅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可信度”。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就如何识破大师们的骗局向社会公众提几点建议。
            • 6. 材料一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结合材料一,人们对和谐文化的上述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材料二 2015年3月1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第3843号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仍在推进中,力求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制度化。但是,对于阅读立法,社会上存在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反对者认为,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两种看法的合理性。
            • 7. 2016年1月29日,三明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了《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材料一  2015年初《纲要》编制正式启动,历时一年多,增删数十稿。期间,广泛听取、吸收了各级各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代表及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纲要》编制认真听取各方代表意见建议的必要性。
                  材料二  《纲要》历数了“十二五”时期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清晰描绘了未来5年全市发展蓝图、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是全市上下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2)运用意识的作用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发挥《纲要》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作用?
                  材料三  我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并说明该措施的哲学依据。
            • 8.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近年来出现了《红高粱》、《南京1937》、《驼哥的旗》、《铁道游击队》等一大批优秀之作。这些剧作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荣辱感。
                  材料二:某些抗战剧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任意篡改和戏说历史,出现很多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充斥其中,因此被网友称为“抗日神剧”。“抗日神剧”没有尊重历史事实,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一旦被观众信以为真,观众对历史的态度和价值观会产生严重的偏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分析优秀抗战剧播出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抗日神剧”的错误所在。
            • 10. 目前,大众“创业潮”与科技“创新潮”双潮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市场细胞和民间潜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成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新引擎。
              材料一  文化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某地大力推进文化科技攻关、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标准化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四项行动;组织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文化数字化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文化科技人才集聚等试点性六大工程。重点支持数字、网络、云计算、虚拟现实与仿真、新型显示、新型广电传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重大文化科技攻关项目。同时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1)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材料二  2015年,“创客”(创新创业者)第一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创客”本意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热衷于个性化的创造, 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新名词背后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却已经浸润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推动“双创”(创业、创新),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李克强总理还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创客”、“双创”、“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等词语会成为流行语的原因?
              材料三  近年来,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毕业人数增加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今年两会上,习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近日,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经济转型的“创新潮”,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时代洪流。新华网网民“乐天派”表示,“创业带动创新,编织‘小我’梦想的同时,也在实现大时代的希望。”如何营造更好的“草根”创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将备受关注。
              (3)结合材料三,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个人的“草根”创业梦想?
            0/40

            进入组卷